2004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趨勢前瞻》科技人文並重 創新不死

■ 許朱勝
近幾年來,無論高科技業或是傳統產業,無不視「創新」為生存和成功的必要條件;因為創新,許多百年企業得以基業長青,傳統產業能夠與時俱進,高科技業能夠在變化快速的浪潮裡抓住商機,因此,幾乎今日所有企業都在亟思創新、暢談創新、執行創新。
為了讓大家更瞭解IBM如何詮釋「創新」,我們日前舉辦《創新點亮未來》系列活動,以「台北今天150歲」為題,除了將台北建城120年的歷史與IBM近百年的發展史相互對照外,也大膽預測30年後、也就是台北城150歲時的社會、經濟與資訊科技風貌。因為創新不只是科技推陳出新,也展現在人文、藝術、社會、生活形態、思維模式的改革或轉變等各個層面。
台北城今日的面貌要歸功於不同層面的創新;IBM在全球的領導地位也是秉持「創新」理念,才得從1990年代初期的營運危機中浴火重生、再次名列最受尊崇的企業之一。
IBM的重要里程碑
過去100年,IBM又有哪些重要的里程碑?1890年,IBM的前身CTR公司生產的製表機首次運用於全美人口統計。1880年起的十年間,美國因為移民大批遷入,人口暴增25%,但因使用科技得宜,1890年進行人口統計耗費的時間僅為十年前的三分之一。1930年代初期,IBM推出400型/600型電動會計機。400型是第一台可以同時處理數字、文字的機器,600型是第一部能處理乘法與除法的機型。1952年,IBM推出701型電腦,是第一部可以量產的商品化電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IBM在1962年首創院士(Fellow)制度,對日後研發領域的成就影響極大。40多年來,IBM共推舉158位院士,其中50位仍在IBM服務,幾位院士即使退休,IBM仍保留他們的研究室,以示重視他們的貢獻。1964年,IBM推出大型主機System 360,此後電腦才有所謂的「作業系統」,不僅奠定IBM在電腦領域的基礎,對於電腦發展史也是相當重要的里程碑。
1970年,IBM推出新發明關聯式資料庫(Relational Database),改變了資料庫的管理方式與應用;關聯式資料庫使個人或企業能夠以更快速、更簡易的方式建立、取得或管理大量資料,大幅提升工作效率。1997年,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打敗世界棋王卡斯帕洛夫,是人類史上人工智慧首次打敗人腦的紀錄。
網路創造社會關係新模式
鑑古知今,現在讓我們以理性為基、大膽假設30年後的世界會有什麼不同。
我認為受到網路科技發展的影響,新犯罪形態將層出不窮。網路觸角既深且廣,又容易隱藏身分,易於被利用為犯罪工具。如果網路安全技術未能及時發展、智慧財產權沒有受到充分保護,將嚴重影響未來產業發展。
此外,網路也將影響人際關係。網路交友已極為普遍,心儀的帥哥美女可能是惡狼或恐龍。拜金女凱倫透過網路行乞,不僅還清信用卡債,還成立自有品牌並出書成為名人,她的「成功」案例也引發仿效風潮。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網路運用創意。
電腦人性化
科技不斷發展,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五大知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都可能透過電腦傳遞或模擬。目前的科技只能傳遞視覺與聽覺內容,還無法透過電腦滿足或傳達嗅覺、味覺和觸覺,我認為這將是未來科技發展的重點,如透過電腦感受進入地心或外太空、潛水等經驗,或女性消費者透過電腦聞到化妝品的香味。
科技生活化
科技也將朝生活化發展,例如IBM的Linux手表電腦以及正在致力研發的捲軸式顯示器 。Linux手表原本針對伺服器、個人電腦、手機進行互動與溝通而設計,使用者可透過觸控螢幕、語音、指紋、手臂動作與滾輪操作,收聽或閱讀電子郵件與簡訊。IBM希望未來Linux手表能成為萬用瀏覽器,具備即時查詢天氣、路況、股市等各種網路服務功能。
製造個人化
另外,IBM已開發有機薄膜電晶體(OTFTs)的新材料技術,可用於製造捲軸式顯示器;未來顯示器可能像試管般大小,可以隨身帶著走,展開來就是正常尺寸,穿戴式電腦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不再只是夢想。
過去很多產品無法個人化,是因為缺乏經濟規模,以致於生產成本過高。隨著生產設備與技術精進,供應鏈能夠透過網路和各種通訊管道有效整合,使得個人化的製造成為可能,市場上將出現各種完全個人化的商品。
創新不死
創新對個人、企業、社會、國家,甚至全人類的影響都十分重要而深遠,是人類進步的動力。然而創新並非只是發明,必須能夠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我個人認為,創新是一項不滿足於現狀、且有建設性的行為。如果對現狀不滿,僅止於情緒的發洩,而無法以正向、積極的行為去創造社會或商業價值,就不能稱為創新。此外,創新也需要「培養皿」,必須配合不斷精進的技術、開放的態度與不滅的熱情;在這樣的環境下,才能運用創新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當台北150歲
除了分析科技運用的發展,我也要與大家分享台北城可能的變遷。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夏鑄九預測,單一的台北城可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結合基隆、台北、桃園和新竹的「北台都會區域」;台北不只是台灣連結世界的核心都市,也扮演支持「北台」串連全球網絡的運籌角色。這是台北城的新契機,也是對我們的一大挑戰。
台北在新一波的全球經濟分工中不會消失或被邊緣化,而是轉化成「矽谷—台北+新竹+桃園—中國華東+華南(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網絡中的關鍵節點,其他亞洲城市暫時無法取代;因為少了台北和新竹,矽谷和上海無法銜接,這是國際現實。因此,台灣不能自我封閉,一旦自外於全球網絡,將造成產業空洞化。
台灣在世界舞台上能扮演什麼角色?我認為台灣有機會在大中華地區成為華人資金、文化、科技的樞紐;科技和人文必須並重,不應重科技而輕人文。日本在工業工程、義大利在設計等領域的傑出成就,都是人文發展帶動整體產業的明證。
(作者是台灣IBM公司總經理)
【2004/12/1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