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2日 星期日

樹立價值標竿追尋創新經營

■ 吳青松
企業經營、產業升級轉型或國際化的過程,最主要的關鍵就是創造價值。不管是透過併購、策略聯盟或其他經營創新方式,在組織的調整、財務及人才的調度等方面,都要創造價值。而價值的創造,仰賴投資、營運與融資決策的搭配。
這些決策的關鍵就在了解其「策略價值」。一項產品或服務、一個活動、一家公司之所以有價值,就是因為它會產生綜效(synergy )。基本上,只是根據原有的營運活動改善效率,所創造的價值並不高,如果能夠產生水平整合、垂直整合,擴大市場占有率,創造的價值就比較高。如果能創造新的作用,開拓新的業務、新的用途、技術,創造的價值就更高了。
◆探究經營優勢奧秘
在公司發展的過程中,核心企業能力、經濟規模、技術移轉等,是競爭優勢的來源。在創造價值評估方面,我們必須了解相關的管理決策要素是什麼。設法辨識「好的公司」或「能創造價值的公司」,進而探究其經營優勢的奧秘,參考模仿、改善或追隨,實是營運、投資及融資決策的起點。
美國商業周刊2003年的500大企業排名,使用十年總體股東投資報酬率(TSR, total stockholders're-turn),也就是以股東價值創造的綜合指標來觀察,如果十年前就買戴爾電腦的股票,現在大概是億萬富翁。這種公司每三年就成長一倍。沃爾瑪(Wal-Mart)、家庭補給站(Home Depot)也都是卓越企業,這些公司會有名、會成長就是因為他們對公司價值的創造十分用心。根據天下雜誌的百大企業複合報酬率績效資料,鴻海、台積電、仁寶、寶成等企業每年的股東報酬複合成長率是20%。
◆衡量價值創造屬性
我個人做過一項研究,用兩項指標衡量台灣資訊電子產業業者價值創造的屬性,一是五年市值複合成長率,一是五年營業額複合成長率,將業者區分為四大族群。像聯強84-88年市值年成長率147%,營收成長率52%,其他如精業、中環、仁寶、鴻海也都在第一象限,市值成長率高,營業額成長率也高。
另外有些公司營業額成長很快、但市值成長不高,這表示其經營策略有轉型的必要。過去五年,台灣傳統產業部門營業額成長率僅2%,市值萎縮2%。不過其中不乏價值創造逾15%的經營模式,如皇田、億豐、慶豐富、中鴻等。
另外一種追尋企業競爭優勢的評價指標是營業額的市場價值。即同樣一塊錢的營業額,市場的評價為何。像中華電信是台灣第二大企業,每做一塊錢的營業額,市場才給兩塊錢的評價。鴻海也是這樣的情況。但是像聯發科、台積電這些公司,市場評價就很高。比較晶圓雙雄台積電和聯電,可以發現台積電的營業額比聯電多,營業額市場價值也高,顯示台積電的經營模式與營運績效較聯電更勝一籌。
以電腦系統產業來看,廣達、華碩都是表現傑出的公司,但華碩的經營模式較獲資本市場肯定。從電子零組件產業來看,像國巨從事很多國際併購,在被動元件方面經營很有特色。聯發科、凌揚、研華這種規模小的公司,亦反映出小而美的特色。
◆向哪些人與公司學習
分析台灣資訊電子業附加價值鏈各階段, 發現微笑曲線左端IC製造的邊際利潤最高,DRAM及封裝測試就績效表現差。而曲線右端的資訊通訊通路、套裝軟體、系統整合軟體等產業的邊際利潤,則隨服務與知識含量而轉高。中間的零組件部分則成平底缽狀。可見台灣還有很多的競爭優勢空間,因為它們的邊際利潤率大部分接近30%。
除了IC設計和封裝測試產業違反微笑曲線的形式外,基本上台灣資訊電子產業的競爭優勢在工程製造方面,與零組件及資訊電子周邊產業的群聚和網絡化有深切的關係,未來邁向加值量高的智識與技術服務導向服務型商業模式,是必然的趨勢。透過企業策略內涵與價值評估,可以辨識哪些是產業的標竿,讓我們努力去模仿、學習、配合(如代工)。了解他們在策略發展過程中,如何構建成功的組織、管理、技術以及人才、資本資源配置。所以應該強調的是,「向哪些人及公司」學習如何轉型。
(作者是台大國際企業研究所教授)
【2004/12/1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