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東協市場的特殊優勢

【經濟日報╱科特勒】
2004年,由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表現亮眼,尤其是中國和印度,全球經濟平均成長4%。這股新興成長動力刺激了強勁的原物料及大宗商品需求,資源豐富國家(如東協)出口也跟著成長。在天災人禍不斷、油價持續飆高及利率逐漸上升的環境下,東協這幾年的表現算是相當好的。
2004年,儘管全球投資都衰退,東協創下5.8%的平均成長率,外來直接投資增加22%,同時還有效管理自由貿易區,優惠關稅名單中99%的產品,關稅都降到0%-5%。當年,東協各國GDP總計達8,000億美元,雙向貿易創下1.05兆美元,成為僅次於歐盟及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全球第三大貿易組織,GDP則位居全球第十。
區域合作 成就經濟績效
不過,若東協各國分別在全球市場中單打獨鬥,可能就無法達到這種成就。因此,東協若要成為全球化時代下的傑出經濟組織,區域合作及全球整合將持續扮演要角。東協五國(印、馬、菲、新、泰)會帶領其他成員邁向全球化,並與亞洲國家進行區域整合。在新進成員國中,越南在1986年實施經濟革新政策、1995年加入東協之後,就呈持續成長。
東協五國屬於1990年代「雁行隊伍」中的前段班,早已和全球各大經濟體及跨國公司建立深厚關係。自從中國大陸躍為新興經濟巨人後,就引起一個始終爭論不休的問題:大陸會取代日本成為亞洲的「領頭雁」嗎?
然而,規模只是發展的衡量指標之一。產業循環周期、資本或技術密集產業的競爭力,以及產品精緻度都是經濟地位的重要指標。雖然大陸已展現令人驚嘆的技術大躍進,但大部分產業的技術層次並不高,如紡織、家電。以高科技電子產品、光學、化學及汽車產業的精密程度及出口結構來看,日本(也許還包括南韓)仍是最先進的領導國家,但日本在過去長達十年的衰退期中,已失去持續成長及技術領導地位。就現階段來說,大陸並沒有提供技術移轉。
「雁行隊伍」是否會再度成形?我們推斷的結果是否定的。那東協的定位呢?
過去十年,各國已經學到許多教訓。曾經依賴日本提供外來直接投資及技術知識的亞洲國家,被迫向外或從內部尋找資金挹注、貿易及技術升級。區域化現象已經愈來愈明顯。我們預見的亞洲及東協未來市場將呈現雁行隊伍的陣仗,每支隊伍都是由包含不同國家或區域的單一大型市場所組成。
加速整合 建立互惠市場
新隊伍將包括日本隊、大陸隊、南韓隊、SAARC(南亞區域合作協會)隊及東協隊。這些隊伍會充分利用自由貿易條件、數位連線功能與效率,以及區隔化因素和動力,進而創造新的消費者、商品及服務市場。在東協,這個概念已經超越「雜音不斷」的階段,甚至制定了不同的架構來推廣蓬勃發展的自由貿易區。東協未來市場正於本身區域內逐步成形。
若要充分實現東協的潛力,就必須將所有國家視為一體。到了2010年,關稅及非關稅壁疊都將解除,而且會整合產品標準與合格評鑑程序、開放東協及非東協投資者投資、建立爭端解決機制,以及加速達成11個優先發展領域的整合程序,東協各國已準備好從這個互利互惠的擴大市場中謀取可觀利益。
(本文摘自聯經出版《科特勒帶你發現新亞洲》)
【2007/11/2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