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6日 星期二

陳冲觀點》全球化下的Schornsteinfeger

【經濟日報/陳冲】
近數月來因12月12日係中國大陸入世(加入WTO)五周年,歐美報章均針對此一話題有不少討論。其實兩岸當年經刻意安排緊接入會,台灣亦行將宣告入會屆滿五年,在一些研討會的場合,每每有人提到既已入會,即應嚴守WTO之規範,尤其是market access(進入市場)及national treatment(國民待遇)兩大鐵律。話是不錯,不過每次聽到此一論調,就不禁想起Schornsteinfeger的行業。
Schornsteinfeger是一個德文字,與英文的chimney sweep同義,指清掃煙囪或排煙管的人。在德國停留較長時間,就可能在街上發現騎著單車的黑衣人,頭戴類似魔術師之禮帽,身背一串繩索及一把刺蝟式之金屬掃把穿梭於街頭。依規定在整個德國共分為約8,000個小區域,每區各有一煙囪清掃師,原則每一清掃師可雇二名助理。
依德國法律,煙囪與排煙管係強制維護,每一區域之住戶僅能聘請該區之清掃師為之,而清掃師亦不能跨區營業,至於價格則由地方政府以行政命令定之。在早期歐洲煙囪清掃業者係四處遊走,但在1937年德國納粹執政期間,當時之特務頭子Himmler創立分區專任制度,並規定清掃師必須為德國籍,以當時背景言實寓有監視鄰里動態之任務。二次戰後制度繼續運作,倒也相安無事。
1969年時曾修法,仍然保持此一「獨占專賣」之制度,「理論上」非德國人亦可申請,不過近40年來僅有最近四年有一波蘭人及義大利人分別取得清掃師之資格,但因沒有現缺故迄未正式就業。
一年前歐盟之內部市場委員會開始注意此一問題,要求德國開放市場並提供國民待遇,但德國政府則表示此一行業涉及公共安全,且與環保、能源有關不宜輕言開放,甚至更振振有辭表示德國一氧化碳中毒問題遠較歐盟其他會員國為低,與法國、比利時相較更僅有十分之一,可見此一制度維持現制之必要性。德國清掃師之協會(包括中央及各邦)還設有創新中心,對會員進行教育訓練,制度相當完備。
Thomas Friedman早期曾經以柏林圍牆之倒塌為冷戰時期與全球化時代之分水嶺,之前世界上充滿有形無形的牆,之後則有形無形的阻礙均告消失,此亦為Friedman嗣後新著The world is flat之立論基礎,而WTO規章之基本精神亦與此若合符節。
由消除障礙之觀點看,德國人對Schornsteinfeger行業之態度似乎是一種反全球化之表現,不過,平心而論,類似之情形,包括各國政府對特定行業之保護、補貼,其實並不罕見,在本專欄「世界不易平」、「一件T-shirt的告白」等文中均有介述。
本文在此倒不是宣揚對WTO之規定應採陽奉陰違的策略,而是說明在WTO架構下,其實仍有處理之彈性;而Friedman在宣導全球化之餘,對具有在地意義之事務,仍予以極大之重視。不過,在體認全球化與在地化協調之重要性時,以台灣之現況,更應重視加入WTO後原先預期可受惠項目兌現之狀況(至於入會承諾之兌現情形因滿五年後,WTO自會進行調查不必在此贅言)。
尤其兩岸當年幾乎同時入會,雖然目的各有不同,但對經濟發展的期望應該相同。五年於斯,由總體經濟面,不論是GDP之成長、對外貿易之發展乃至外匯存底之增加,在幅度上台灣似均較大陸遜色,甚至有學者表示台灣入會不僅未達預期的效率,甚至比入會前猶差。
每一個加入WTO之新會員,其實均希望藉入會能調整經濟體制,擴大海外市場,受惠於自由貿易,就此點而言,學者前述的憂慮非無依據,換言之在台灣經濟之煙囪中似乎仍隱藏有一些阻礙,例如在經續會中業者及學者常提到之兩岸經貿限制等。既然入會,付出相當之門票,又在全球化之風潮下,克盡會員義務(履行入會承諾),自亦應充分利用會員可享受之權利,此時此刻似乎需要一位Schornsteinfeger 來清理一下經濟的煙囪。
(作者是合作金庫銀行董事長,曾任財政部次長,熟悉金融市場實務與管理)
【2006/12/2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