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9日 星期五

求人不如求己

■ 吳鴻麟
宋朝風流才子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經常吟詩作對相互消遣,有一天兩人在郊外散步。走著走著,來到一座小廟。廟裏供奉著觀世音菩薩,菩薩手中握著一串佛珠,好像聚精會神地唸著佛號。
蘇東坡心生疑竇地問佛印禪師說:「大師,這麼多的信眾在膜拜觀世音菩薩,口中心中不斷的念著『南無觀世音菩薩』。可是你看觀世音菩薩好像口中也唸唸有詞!祂到底唸什麼啊?」。
佛印禪師笑說:「祂也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蘇東坡不以為然的說:「自己念自己的名號,又有什麼用呢?」佛印禪師回說:「這就是求人不如求己啊!」
反觀現代的職場生態,由於資訊科技快速發展,高等教育普及,新舊世代的工作態度、事務處理模式迥異,普遍存在代溝問題。
五年級生以上的舊世代,見證台灣傳統產業從無到有到跳躍起飛的階段,師徒制是各行各業的員工訓練模式。新人要學功夫一切從頭做起,先進公司的就是學長、師父,工作挑輕鬆的,粗重工作就丟給新進菜鳥。新人一有差錯便挨劈頭臭罵,活像日劇中的「阿信」。「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是四、五年級生職涯生活的最佳寫照。
好不容易,四、五年級生媳婦熬成婆,準備要過著頤使氣指的日子,沒想到未過慣苦日子的六、七年級生進來了,這些飽受四、五年級父母親呵護,被喻為「月光族」、「草莓族」的年輕人,對家中父母就像哥兒們,當然對四、五年級的長官也很難中規中矩、畢恭畢敬。
難道新舊世代找不出共通點,其實不然。職場上常可發現有些資深員工,稱不上年紀老,卻排斥新事物,例如不願意學習電腦操作,等到迫在眉睫時,才向新新人類求救,事過境遷則繼續我行我素。這種人的心態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相同地,許多年輕人遇到工作上的困境,不自行思索解決之道,凡事都去找主管指示,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只領微薄的薪水,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因此,儘管新舊世代相互不滿,卻有一個共同點,遇事「求人」是他們解決問題的最佳手段。
藝文界「老頑童」劉其偉,年過七、八旬,還到婆羅州雨林探險,還在學習新的事物、新的資訊科技;許多肢體殘障朋友,強忍肉體苦痛,只為了學習簡單的電腦鍵盤敲打動作,因為他們知道,這是自己唯一的生存之道———求人不如求己。
學習永遠不會嫌晚,只要心智年齡保持年輕,求人不如求己。(作者是第一保代總經理)
【2005/12/0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