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9日 星期日

設計力崛起 從推手到主角

■ 邱宏祥
台灣經濟發展歷經了農業、工業至服務業為主體的三個發展階段,在每一個時期,「設計」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其間的差別在於,早期設計多是擔任產業成功的背後推手,直至近年來在政府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下,設計與文化才被凸顯出來。
在設計的發展過程中,也分別由財團法人、學術界、專業設計服務單位至廠商接續為推動主力,依不同期間與組織任務使命,適時擔任適當角色。
培育設計人才與種子教師
回顧我國最早引進設計觀念,是民國48年由手工業推廣中心配合美援計畫,聘請美國工業設計師Russel Wright來台診斷輔導開始。接著在中國生產力中心(CPC)主導下,50年起連續十餘年,陸續聘請美國、德國及日本的工業設計專家,開設一系列暑期研習班及廠商的交流、改善活動,培養出台灣第一批的企業設計人才與種子教師。期間有系統地引進設計,並從事設計教育、改善工作,培育了一批產業及設計專業人員。
CPC在50年即成立「產品改善組」推動設計工作,次年,工業在我國經濟的產業結構總占比28.22%,超過農業的24.97%,自此工業超過農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該年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成立,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在CPC協助下也於56年成立,分別是我國第一個視覺、工業設計社團。
62年,政府規劃成立「中華民國設計及包裝中心」,CPC產品改善組設計推動人員即轉至該中心服務,直至68年,設計及包裝中心因營運全仰賴政府資源無法自力開拓業務營運而關閉,中心部分人員轉由外貿協會成立「產品設計處」,銜接設計推動人力及工作。期間CPC亦積極參與國際交流,第一個代表我國加入國際工業設計社團組織(ICSID),之後工設協會(CIDA)及外貿協會陸續加入,並於84年在台舉辦兩年一次的ICSID世界年會。
配合企業文化塑建及活動設計等服務推動,提供廣告設計、企業識別系統發展等,平面設計社團陸續成立,但多以設計交流為主,為促進企業運用企業識別建立形象開創商機,79年中華企業形象發展協會(CCIDA)成立。
台灣設計能力快速茁壯
78年政府改善對日貿易逆差,在麥肯錫顧問公司的建議下推動「小歐洲計畫」,79年開始推動三期的「全面提升設計能力」五年計畫,沈寂一時的設計又被喚醒。CPC有感於產業發展已非單項專業技術領域服務可以滿足企業需求,推動產業全領域服務發展,設計服務又再次以專業領域項目業務提供產業相關協助。
79年2月CPC成立「設計推廣組」推動工業設計服務,搭配先前成立的「企業文化組」推動商業設計服務,外貿協會的產品設計處同年7月亦正式改名為「設計推廣中心」,全面啟動設計服務機制。
90年,台灣產業結構占比,服務業以66.9%正式超過總體產業的三分之二,而政府推動設計服務,由法人發展轉至專業設計服務公司後,逐漸在企業扎根。
民國90年台灣產業結構占比,服務業以66.9%正式超過總體產業的三分之二,近幾年來,政府推動設計服務由法人發展至專業設計服務公司後,逐漸在企業扎根,台灣設計也快速地在國際舞台崛起。2005年3月,華碩電腦勇奪華人品牌第一座iF金獎;陳俊良更於9月以「天圓地方」系列國宴餐具獲得「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在在顯示看似新芽初萌的台灣設計服務產業,正由OEM邁入ODM發展OBM,快速茁壯中,邁入全面性創意、知識、品牌及行銷的永續經營契機開創制高點,為我國企業發展提升競爭優勢。(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設計事業群總監)
【2005/10/0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