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9日 星期日

學術交流》查理斯河畔訪波特

■ 劉順仁(台大會計系教授)
2005年春季班,我與同事在台大EMBA學程,開設與哈佛商學院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合作的課程 「競爭力的個體經濟基礎」(Microeconomics of Competitive-ness)。今年6月底,在授課圓滿結束後,我利用到波士頓參加學術會議之便,特別去哈佛拜訪波特,和他討論教學心得。
2001年,哈佛商學院授與波特講座教授的最高榮譽,並且為他成立「策略與競爭力研究中心」。該中心位於查理斯河左岸,正面是一大片綠油油的草地,建築物小巧宜人,室內溫馨雅致,真是個潛心思考研究的好地方。
這門課的主要精神是建立在波特以下的信念:人類社會的榮景主要源自於財富的創造,只有企業才能直接大量地創造財富。企業創造財富的能力來自於競爭力。競爭力的創造不只來自於企業本身的經營活動,也來自於企業與它的大環境(包括產業、政府、大學及其他非營利機構,甚至其他國家)的有利聯結與互動。
由於和哈佛商學院合作,這門課擁有下列的特色與優勢:
1.深入了解波特對發展經濟,由個體(企業)到總體(國家)的一貫看法,並且了解他的「世界觀」(課程也包含他對歐盟與中南美洲區域經濟合作的看法)。
2.分享波特以及他的團隊針對競爭力議題所發展出來的全套教材(包括精彩完整的講義、個案、教學錄影、錄音教材等)。
3.被授權使用哈佛「策略與競爭力研究中心」所建立的產業資料庫。波特1998年起,將美國各州的產業聚落(cluster)建立詳細的資料庫,約有200個量化指標。
4.體驗哈佛大學商學院個案教學的互動情境與挑戰。
5.以麥可波特群聚理論為基礎,分析台灣廠商、產業及國家所面對的整體競爭力課題。
這半年來,我彷彿參加了「波特魔鬼訓練班」。過去,對波特的了解來自於他的論文與專書;現在,則多了種來自於他個人直接而強烈的感受。
離開他的辦公室時,波特熱切的對我說:「我們合作的不只是一門課,我們是在參與一項長期的運動(Movement)!」我感覺波特的雄心是建構一套「新國富論」,但是我也坦白的告訴他,這門課最大的缺憾,是對亞洲新興國家產業的探討不太夠。未來,我希望能以台灣產業發展的精采個案,透過波特所建立的平台,為台灣爭取更大的國際能見度。
【2005/10/0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