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產業競爭力》生技音符 譜出農業進行曲

圖/鄭京

創 新與變革,是當今企業無論業別、規模大小,在經營上所共同面對的課題。「不創新,就滅亡」,在此巨變的時代並非危言聳聽,企業亟須以效率化的創意領航,效 能化的創新行動,並輔以系統化的方法及價值化知識來深耕企業。本版由 與經濟日報共同策劃,讀者欲與中國生產力中心聯繫請電:02-...(代表號)或e-mail:1992@cpc.org.tw。網址:http://www.cpc.org.tw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以及加入WTO的國際競爭壓力,政府正積極推動以生物技術作為農業轉型的關鍵工具之一,並輔以研發成果管理制度的建立與技術商品化,促成高附加價值的精緻農業發展,讓台灣在發展知識型產業趨勢中不缺席。

農業是最早應用生物技術的民生領域之一,政府深刻體認台灣發展農業生技的潛力與重要性,特別責成國科會、農委會、中研院等共同推動「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一方面建立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基礎,一方面提升生技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農委會也積極進行強化農業科技研發成果管理制度,推動建立跨機關、跨領域整合研發模式,以農業創新育成、農業創投等政策,落實農業生技研發成果的商品化,將研發成果擴散到民間。

跨領域研發 技移生技業

綜觀我國農業生技產業的優勢,在於擁有優秀的農業科技研發人才與研究團隊,同時在動植物、水產養殖研究,累積多年研究成果並建深厚科技基礎。與生技醫藥相較,農業生物科技的研發時間短,投資金額不高,投資報酬率相對高。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的研究指出,在生技眾多領域中,台灣農業生技是唯一被全球認定為前12強的先進國家,且台灣的農業科學的相對影響率值(RI)更是超過全球平均值。

另根據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ITIS計畫調查顯示,我國農業生物技術有不少技術具領先地位,已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尤以發酵及組織培養技術最為先進。不過,台灣農業生技市場規模太小,不足以支撐生技產業的發展,也是不爭的事實。

台灣農業生技業者大多屬於中小企業,缺乏研發資金、創新人才及創新資訊和技術來源等,加上農業生技研發、生產與管理的相關法規未臻完善,國際競爭力不足,難以在市場存活,這都是亟待克服與突破的關鍵。

成果商品化 推廣到民間

針對台灣農業生技面臨的挑戰,政府除增修相關法規及強化智財權外,也透過產業研發基金,鼓勵研究機構創新生技技術,再將技術移轉到生技企業,進行產業化。

有鑑於此,經濟部工業局自2005年起推動「農業生技產業化技術推廣計畫」,鼓勵業者自主引進「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研發成果,進行技術移轉與產業化,強化生技產業核心競爭力。

計畫執行單位中國生產力中心,扮演橋樑及推手的角色,協助將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移轉給農業生技企業,也讓每項研發成果找到最合適的企業進行產業化。

在「促成農業生物科技成果與產業結合」、「擴散生技產業創新知識與能量」、「加速生技產業技術創新升級或轉型」的目標下,循序漸進展開「知識擴散」、「擴大產業運用」及「促成國際合作」三階段工作,提升動農業生技總體能量。

匯聚產官學研的力量,除能推廣創新模式,加速產業整合,更能使專業人才平行流通,使得人才結構均衡化,再加上匯集所有成功業者創新歷程,亦能讓創新農業生技業模式有軌跡可以依循,將台灣農業發展推向嶄新的里程碑。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農業生技組組長)

【2008/11/1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