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9日 星期二

Vincent新視界》三方觀點

有一種分析思考方式的架構,提出來給大家參考。

不論背景、領域、主題為何,大凡人們對現實事務的思維取向,可歸為自我觀點、目標觀點、競合觀點三方不同的觀點。

自我觀點當然是最直截了當的。凡人皆以自我中心為原始的出發點,去認知一切外在事物。當我們思考與判斷下一步的行動時,最直覺的觀點,便是以自己的感受、立場去反應。情境怎麼發生,自己就照著自我期望與能力去因應,這是最自然的一種思維觀點。

不過,自我觀點不應只是淺薄的主觀感受;事實上,還應包括深入的自我了解、自我評估,甚至自我檢討。若深入以此傾向砥礪自己,當能使明日之我,勝過今日之我。

當然,若不具備進取之心,自我觀點便很容易成為自我陶醉、自以為是,而以自我偏見看待世事。如此,不是狹隘地坐井觀天、固步自封,就是膚淺地夜郎自大。

另一種思維取向,是目標觀點:凡事先摒除自我觀點,客觀地辨認目標,探求達到目標的方法,與所須具備的關鍵要素;以達成目標為下一步思考與行動的核心,去擬訂計畫、開展步驟。

目標觀點其實廣泛可見:就企業而言,企業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目標;因此,就有顧客導向的主張,取代生產導向的慣性,亦即以企業的目標觀點,取代自我觀點。就 人際關係而言,要達到溝通說服對方,只靠陳述自我觀點是不夠的,因此,專家不斷提出,傾聽對方、設身處地由對方立場出發等,都是「目標觀點」的運用。

由此可知,自我觀點與目標觀點,必須同時考量,才能在自己的目前處境中,畫出達到目標的途徑,與必要的實施步驟。

然而,動態而複雜的環境,常是充滿變化的。其中最主要的變數,便是競爭者的行動。與自己同一目標的競爭者,當然會不客氣地,橫加破壞自己的計畫與步驟。基於此,大前研一提出「策略金三角」:企業自身、目標客戶、競爭者,作為策略規劃的思考架構。

不過,若更深入全面觀察,外在動態變數,並不全然是競爭與破壞力量;細心考量,可能會發現合作與結盟的對象。運用得當,將可有效抗衡競爭,事半功倍達到目標。

以三國時期劉備為例,可清楚看到上述三方觀點的作用。

劉備的發展軌跡,可分為三個觀點時期:28歲桃園結義後,到遇見諸葛亮前,劉備屢戰屢敗,翻滾20年而無建樹。何以致之?無戰略目標也。此階段劉備僅憑自 我標榜的「帝冑之後,仁義之師 」,與群雄輾轉爭戰,卻不知客觀制定戰略目標、建立發展基地。也就是說,其行為反應只具自我觀點,不具目標觀點。

與諸葛亮結識後,諸葛亮直指戰略目標,在於「進取荊益,三分天下 」,也就是專注謀取西南方為根據地,打下立業的基礎。此時,劉備與其團隊,才有客觀的「目標觀點 」。

只不過,要發展此一目標,卻深受曹操此一競爭者的威脅。因此,諸葛亮定下「聯吳制曹 」的根本競合策略。結合同屬弱勢的孫權,共同抗衡北方強大一統的曹操。

因此,當自我觀點、目標觀點、競合觀點清晰而正確的釐定後,劉備集團的發展,神速地進步。不但在赤壁之戰擊退曹操,並且與孫權結為親家,「長借」荊州、取得益州。三方天下的階段目標,在全方位的思維計畫與執行後,迅速實現。

上述事例,指出三方觀點,是一個較能完整涵蓋決策領域的思考架構,也是一個較能全面檢視計畫籌備的參考依據。小至個人工作、大至企業策略、歷史變遷,皆可以作為分析規畫的邏輯構面。

有時不妨以此架構,想想自己的決策習性,是直覺地自我觀點,還是較周全的三方觀點?

(作者是宇宙光電副董事長,曾任東隆五金董事長兼總經理、匯豐直接投資亞洲公司董事。email:vchen66@gmail.com)

【2008/09/0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