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0日 星期三

運動心理學與投資

四年一次的奧運造就不少的體壇英雄,但也讓許多英雄的金牌夢碎,從此銷聲匿跡。其實,從技術層面來看,很多人都具備奪標的實力,但真正主宰成敗的,往往取決於心理的韌性。

北京奧運的最大贏家,無疑是美國泳將菲爾普斯。他昭告天下要在北京豪奪八面金牌的野心,使他一開始就成為泳池中的世界公敵,人人都想給他好看。但他每次登 場毫不在乎地戴著耳機聽音樂,每天早上照樣享用1.2萬卡熱量的「菲氏大餐」,並一步步完成奧運史上的空前壯舉。其心理構成的穩健,抗壓性之堅強,已到了 是匪夷所思的地步。

反觀之下,賽前不斷締造世界紀錄的美國百公尺名將蓋伊,也曾被看好是最可能成為全世界最快飛毛腿的候選人之一。但他每次比賽都緊張得發抖,而且找不到排解之道。最後,竟連複賽都過不了關,是北京奧運最大的冷門之一。

事實上,面臨重要關頭時的健全心理武裝,不僅影響運動場上的臨場表現,也影響在市場上的投資利得。

以色列班古利翁大學的阿薩(Ofer Azar)教授就曾針對足球場的守門員與金融市場的投資人心態,做一項有趣的比較研究。

阿薩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包含經濟學家與運動心理學家,他們針對311位足球守門員面對12碼罰球時的動作進行研究。報告指出,如果守門員在罰踢的對手起腳 之前,只是沈穩地站在球門中間冷靜觀察,他大約有33.3%的機率可以撲到球。但如果在罰踢者起腳之前,守門員就撲向左側,他撲救到球的機率只剩下 14.2%;如果他撲向右側,救到球的機率更渺茫,只有12.6%。

可是,絕大多數的守門員都會在罰踢者起腳之前就猜邊撲球,只有6.3%的守門員會真正等到罰踢者起腳後才行動。然而,絕大多數守門員毛躁出擊的原因,並不 是因為他們已事先對罰踢者的攻擊習性做過分析,而多半是出於情感上的自我卸責。因為如果他們主動出擊,即使猜錯邊而讓對方輕易進球,他們也會覺得比較沒有 罪惡感,至少可以安慰自己已經盡力,球迷也會表示同情。反之,如果他們不及反應,目送球兒入網會讓自己顯得很蠢,憤怒的球迷也會把帳算到他們頭上。

但經過電腦程式精算出來的結果指出,守門員先發制人雖然看起來是積極主動出擊,但其實是在降低自己撲救險球的機率。這也不是說呆在門前不動,球就會自動送 上門讓守門員接。事實上,12碼罰球的球速動輒超過100公里,守門員頂多只有0.3秒的時間可以攔下球,所以進球率才會高達80%以上。但阿薩教授仍然 強調,先發制人地猜邊撲球,雖然未必都是錯著,但仍然是不理性的行為,只會徒然造成反效果。

股票、商品投資者的反應,恰和面對12碼罰球的足球守門員一樣。當爆發可能衝擊市場的重大危機時,投資人經常不加思考,立刻拋售退場,或變換投資標的。而 且,他們急於退場與變換跑道的心理也和守門員如出一轍:如果情勢變得更加惡化,他們至少可以安慰自己,已經盡到避險或分散風險責任。問題是如此一來,當市 場反彈時,他們也失去將損失減到最小的機會。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的教訓是,金融市場投資人的心理決策機制和守門員其實是很接近的,雖然不需在電光石火的瞬間行動,但同樣必須刻不容緩地決定究竟要拋、要 換或要守住現有的投資。問題是,盲目地倉促殺出市場,也和守門員預先猜邊撲球一樣不理性,結果往往比靜觀其變流更多的血,賠得更慘。

但話說回來,在危機之時靜觀其變,用意是要投資人謀而後動,爭取思考與諮詢的時間,並不是真的要投資人袖手旁觀,靜待危機的消褪。試想罰踢者都已起腳了,守門員若還呆若木雞,除了球兒應聲入網,球迷噓聲四起外,還會有其他結果嗎?

(作者是聯合晚報國外新聞組編務委員)

【2008/09/1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