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透視鏡》深耕產業能力鏈

參加高中同學會,發現許多人已赴彼岸工作或創業,有人提議,或許下次聚會可以約在上海。有個朋友則提及,未來職業生涯的希望在大陸,趁著一流人才還未登陸,儘早去可及早卡位。

當時我還說,一旦一流人才都西進了,像我們這種三流人才在台灣才有存活的空間。這些雖是玩笑話,但反映許多人對大陸市場有極高的期待,且已經展開行動。

近年來,在全球化及世界經濟衝擊下,台灣經濟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以資訊產業為例,便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根據資策會MIC調查,2007年台灣資訊硬體產業海內外總產值逾1,000億美元,但大陸生產比例高達九成以上。

面對大陸低成本的挑戰,台灣必須升級轉型。台灣產業具有雄厚的製造工程能力,並擁有優秀的高級工程人才,結合地理優勢等條件,應可成為區域創新研發中心。

也就是說,雖然產業的生產活動外移,但若產業在價值活動上累積的能力,能夠提升與轉移,則對台灣整體產業不致造成太大衝擊,因為能力鏈已建構。

這包括將相關能量與資源轉移至設計、研發,或製造能力的深化轉移至上游的零組件、其他領域的高附加價值製造,甚至是提供製造服務。

因此,不須過度憂慮產業外移,該關切的是,支撐價值活動背後的產業能力鏈是否深耕且生根。

不過,台灣產業仍面臨一些問題,如產業科技研發投入與先進國家相較偏低,且集中於資訊電子等產業;產業價值鏈活動多集中在附加價值較低的測試、製造環節, 加上競爭國以專利限制我國產業發展,技術輸入費用過高,嚴重影響我國競爭力的發展。培養創新研發能力,創造國際化的品牌,是未來必須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台灣執行亞太營運中心計畫,推動加工出口區轉型,增加倉儲轉運功能,同時實施海運轉運與空運轉運中心計畫,致力於健全碼頭工人管理,提高貨櫃處理效率,進行貨運站建設,提升通關效率等,已初具成效。

大陸的生產製造優勢早已超越台灣,但台灣位居亞太中心,並具卓越的加工製造能力,加上兩岸貿易關係密切,應有機會成為國際貿易的門戶樞紐、兩岸分工體系的橋樑。

因此如何修訂相關法令,提升物流及轉運效率,建構完善的運籌環境,已成為台灣轉型的重要關鍵。

以上是產業轉型所需要的努力,不過再怎麼轉型,最關鍵的元素還是人的素質,若我們不能深刻反省、積極升級,則一切都是空談。全球一流人才已陸續登陸,在嚴 酷的競爭環境下,大陸本土菁英也逐漸反撲,顯然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不僅是拓展機會的有力工具,更是被動保護原有江山的基本要件。

讓自己的視野更國際化、行動力更積極,更具競爭力,才能昂首迎向未來。

【2008/11/2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