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8日 星期五

科技人文觀》消費券到底有無效果

討論消費券的成效是一種賭博,因為它的效果在發放之後立刻顯現: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不過許多學者似乎願意賭上自己的經濟預測能力,而令人驚訝的是,許多人否定它。

政府調控經濟的手段不外乎貨幣與財政政策。當前主要國家的利率都已接近零,但效果未見。這表示國際經濟可能已經陷入所謂流動性的陷阱——不管利率怎麼低,經濟就是不起來。

再看涵蓋擴大公共工程、刺激民間消費的財政政策。公共工程有緩不濟急、排擠效果兩大問題。如果當前的經濟危機不夠嚴峻,或許可以考慮擴大公共工程。但如果政府希望立竿見影,擴大公共工程恐怕不能對症下藥。

擴大公共工程另一弊端是排擠效果,而且導致政府愈形膨脹。羅斯福的新政成功地讓美國經濟擺脫蕭條,但先決條件是之前政府採行高度自由放任政策。台灣剛好相 反,我們有個大政府,無所不在,如果再容許政府擴大公共工程,無疑再度排擠民間消費能力。不管從經濟還是政治著眼,都犧牲長期利益。

如果真要擴大公共工程,也應外包,例如以借貸方式鼓勵民間參與,但所造成的公平性疑慮,絕對不下於消費券。而且應該在消費券發揮點火作用之後再做。

最後只剩下直接刺激民間消費了。有人主張退稅,不過退稅效果絕對比不上消費券,因為人民更可以直接將退稅所得存入銀行。經濟下滑不知伊於胡底,人民當然有極大的誘因如此做。

所以東比西較,消費券其實是當前拯救經濟的唯一方法。

當然,消費券不是沒有疑慮。首先,許多學者擔心,大家把消費券換成現金,存入銀行。不過,退稅和其他任何直接發放現金的方式,都比消費券更容易成為窖藏。此外,消費券有信息傳遞作用,告訴老百姓要消費,發放現金就無從發揮這個作用。

消費券另一項好處是動員商家,商家如果採取加碼促銷方案,可望擴大消費券效果。另外一項其他政策不及之處,就是直接提振民間消費信心。這是當前經濟危機的最大癥結。

有人認為消費券一體發放,違反公平原則。事實上,加入排富條款,臨界點應該放在哪一個所得水準,爭議性更大。此外,富人可以將消費券捐出,但發放現金就無法形成如此效果。

有人疑慮,民眾拿了消費券,只是取代性地購買民生消費品,省下的錢照樣存起來。這種說法忽略了許多人不需要買民生消費品的事實。至於債留子孫,任何財政政策的基礎都是政府花錢,差別只在於政府有沒有錢。沒錢,當然只好舉債。

真要舉出消費券的隱憂,那就是廠商的庫存水準。如果過高,突如其來的消費造成的可能是削價競爭,而非刺激經濟。有人以為應以1999年日本的失敗案例為 戒。其實庫存過高、國際金融集團蓄意打壓,才是日本失敗的根本原因。此刻,政府無須在意消費券好不好的討論,而是研究可能的反效果,以及執行上可能的疏 漏。

我們還是避免豪賭,不斷言消費券一定有效,但至少可以確定,如果消費券無效,其他方法更沒效。

(作者是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中心主任)

【2008/11/2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