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前進美國》台灣茶歷史 更能打動山姆大哥

在 眾人聞中國製食品色變之際,正是台灣農產品與食品彰顯品質、創造價值、鞏固品牌的最佳契機,更應趁此機會妥善規劃海外市場布局。農委會為協助台灣茶產業進 軍美國市場,邀請歷史悠久的茶商 G.S. HALY公司負責人史畢藍恩(Michael Spillane),以及茶達人海斯夫婦(Mary Lou Heiss 、Robert J. Heiss)來台分享國際行銷與品牌塑造之道。

史畢藍恩指出,2007年美國進口茶葉成長快速,尤其是綠茶、烏龍茶、白茶。雖然茶愈來愈受美國消費者的青睞,但要打進美國市場並不容易,尤其911事件後,美國海關及食品暨藥物檢驗局對於進口食品把關相當嚴格。

美國對於茶葉的農藥殘留量檢測愈來愈嚴格,加上歐盟啟用新的茶葉檢測標準,檢查項目由100項變成200項,除農藥殘留問題之外,也新增微生物檢測,在在說明海外市場對於食品安全的要求日漸嚴格。

國際行銷 先取得認證

史畢藍恩強調,產品國際行銷,須先掌握茶的來源、衛生、安全、環境保護,因此認證變得非常重要,產品得到認證愈多,就愈能夠得到消費者的信賴,可以賣到更好的價錢。

寫過許多茶相關著作的海斯夫婦,,在美國麻州經營美食商店,也經營「Tea Trekker」網站、社群及部落格,詳細記載他們在世界各地追溯茶葉的故事。

羅伯海斯表示,美國市場雖大,但逾半的茶銷售量集中在南方,其中八成是冰紅茶,熱飲只集中在東西兩岸及少數幾個地方,整體而言茶市場並不大。瑪莉海斯點出,以茶葉入菜目前蔚為風潮。

以茶入菜 在美掀風潮

史畢藍恩指出,過往的商業模式已不適用,必須改變賣茶的方法,新的Logo、包裝、組織,才能應付新的消費需求。三位茶達人一致認為,台灣茶需要一系列品 牌建立活動,並維持品牌一致性,利用媒體宣傳,讓國外消費者知道如何區隔台灣茶與中國茶。印度出產的茶都有統一的Logo,可以增強消費者的記憶及信賴 感,值得台灣業者學習。

台灣獨特的FFA(Family Farm Alliance)生產模式,可以當成國際行銷的賣點。史畢藍恩表示,目前世界潮流強調公平交易、環境保護與道德交易等,台灣的家庭式生產小農單位,正符 合這股潮流,台灣的2,700多位茶農,可以在行銷上多加利用台灣獨有的特色,例如台灣茶農的故事。

羅伯海斯補充,美國消費者對食物的來源、故事,非常有興趣,如果台灣的茶農能滿足這種好奇心,搬出茶的歷史及產地故事,相信將可以打動消費者的心。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農業經營組助理管理師)

【2008/10/2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