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1日 星期六

培養死忠顧客 品牌施魔咒

■ 艾伯特.羅斯契爾
書名:品牌背後的故事 
作者:艾伯特.羅斯契爾 
出版:久石文化
品牌一直都被視為企業的印鈔機。只要有對的品牌商標,加上大筆的廣告預算,那些加了糖的檸檬水、油滋滋的肉餅、普通的T恤與運動鞋,都可以搖身一變,脫胎換骨,以高於製造成本好幾倍的價格,賣給那些容易動心、喜愛購物,甚至頭腦有點簡單的消費者。
品牌是什麼? 簡單來說,品牌就是產品的靈魂。品牌幫助消費者做選擇,因為它代表可靠的品質、形象與售價。經過適當的行銷與刻意營造,品牌甚至會觸發消費者心中強烈的情感,進而強化他們對於產品的忠誠度,而這種忠誠度,有時甚至可以持續一輩子。
品牌形象與企業識別 密不可分
對於品牌管理而言,企業識別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想要成為市場信任的成功品牌,品牌形象與企業識別必須具有一致性。迪士尼高喊的家庭價值,必須體現於企業行為中;維京朝氣蓬勃的形象,應該反映在公司內一種不拘小節的自由氣氛中;IKEA與樂高親切的形象,則應該落實於實際的顧客關係。
一個國家背後所代表的整體企業文化,對於企業識別以及品牌形象也相當重要。德國與日本的產品代表的是卓越的設計與技術,以及可靠的品質,這兩個國家的企業組織則屬於參與式官僚體制。法國與義大利的產品素以設計感、鑑賞力、創意聞名,企業通常屬於集權式的文化,即一種強調威權的制度,上級與下屬的界定分明,員工之間的關係較為疏離。雖然產品的設計令人讚嘆不已,但是產品品質、運送以及售後服務,則令人不敢恭維。
本書彙集18個經典品牌的故事,涵蓋七大核心消費性商品部門,包括食品業(麥當勞、瑪氏公司、瑞士蓮、龜甲萬)、飲料業(可口可樂、波蘭野牛草伏特加)、零售業(IKEA、西武百貨)、服飾業(班尼頓、Nike)、電子業(Nokia、Sony)、交通業(維京、豐田、飛雅特、戴姆勒克萊斯勒、BMW、 Rover),以及娛樂(樂高、迪士尼),來說明企業成長、企業識別以及品牌開發之間的密切關係。
開創元老的獨特眼光與野心
書中不僅介紹成功的故事,也對照列舉失敗、前景黯淡、奮力求生的企業個案。其中,有些情況是某個品牌或公司的獨特經驗,但也有一些情況具有共通性。這些通例,可以加以擷取,作為借鏡。
這些品牌在起步階段,幾乎都有一位行銷與生產天才的創始元老,這些人一無反顧的堅持奮戰,才能完成創造品牌的任務。
顯而易見,由一個人作決策,風險相當高;或許會是天才的神來一筆,但也有逾50%的機率會以徹底失敗收場。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沒有開創元老的獨特眼光與野心,以及成功的奠下基業,Sony現在可能還在大阪修理收音機;樂高還在畢朗得做木材生意;西武還在池袋車站賣便當;班尼頓還在編織家庭手工毛衣,Nike則還在俄勒岡的森林舉辦長跑比賽。
事實上,沒有這些創始者,大部分企業,包括可口可樂、迪士尼、麥當勞早就退出市場。
當品牌成功的打進市場、公司持續成長之後,創業的英雄人物終究要慢慢退場。其後,凡事按規矩來的制度開始啟動。但大部分接棒的執行長,在股票選擇權的獎酬制度之下,命運掌握在短視近利的基金經理人手中,他們只在乎每季盈餘,其他概不關心。
明顯的國家識別身分
創業家大都心知肚明,短視近利的經營手法,無異自掘墳墓。因此,許多全球性品牌,特別是美國品牌,現在陷於困境,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這些創業家也深知,利用「凡事照規矩來」的官僚程序,以及合議式的決策模式來進行品牌定位,通常會導致品牌被稀釋,因為,在妥協掛帥的原則下,品牌為了迎合大多數人的喜好,被賦予過多的意義,因而失去原有的聚焦作用。
大多數成功的品牌都具有明顯的國家識別身分。美國夢以及美國的生活方式,是迪士尼、可口可樂、Nike、瑪氏和麥當勞不可或缺的成分。龜甲萬、豐田、西武、Sony,一眼即知是日本貨。
品牌來自哪一個國家,反映了企業特定的國家識別與品牌形象,這種印象會深烙在消費者腦海中。企業合併以及漫無章法的全球化策略與廣告行銷方式,將會稀釋品牌,損及品牌的整體性。
【2006/03/1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