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日 星期四

IT產業整合關鍵

■ 何壽川
我們正面臨世界經濟版圖的轉型;放眼世界,全球的經濟成長率持續下降,一直到過去十年才略有上升;亞洲在歷經「日本第一」、「四小龍」時代之後,現在於全球經濟成長率圖表上所呈現的數值,則是1980年代末期至今,中國大陸開放後所帶動的經濟成長。反觀台灣,1987年起,經濟成長率持續下降,現在還在3.6%到4.4%之間掙扎。
預測也指出未來50年,歐洲、日本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將明顯被壓縮;美國雖受影響,但還是舉足輕重。面對全球的變化,台灣卻沒有轉型的策略,也沒有配套工作,只能停滯在原地不動。
亞洲開發中國家最具潛力
專業人才成長率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指標之一,若從金融、工程及生命科學這三個最需要專業人才的產業來看,中國與印度成長均相當快速,因為這兩個地區人口年輕、有成長和消費的空間;技術人員量多質佳,能適任高科技、高附加價值的工作。
因此,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製造平台已然成形,就在中國大陸;然而近來他們也開始意識到,不引進好的管理、技術人才與國外資金,是沒有辦法建立品牌的。中國大陸會繼續開放,他們的人才也會朝這方向來培訓。
價格是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另一項威脅。中國製造不只便宜,而是非常便宜,微利甚至無利的時代已經來臨;與歐美國家相比,不管是機械模組,或是皺紋紙等各項產品的價差,都相差幾十個百分點。產業外移不是愛不愛國的問題,因為中國大陸在世界製造業的平台已經成形,一旦放棄中國大陸,就會失去成為供應鏈要角的機會。
台灣下一步該怎麼走?
台灣的機會點在哪裡呢?生物科技會是將來的趨勢,但台灣一直無法達到國外的水準,主因是生技產業需要的是非常資深、有經驗的人,但台灣目前都是沒有經驗、剛畢業的人,總數連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個校園研究中心都不如。
但台灣也有機會,因為中國大陸做生技藥物實驗,美國人經常無法放心;藥一旦出事,賠上的都是幾十億、幾百億美元。所以他們開始對台灣有興趣,希望用台灣的水準與人才來平衡兩者之間的差距。
台灣快速工業化,卻也急速遞降工業化程度;不僅台灣,全世界的製造業都持續衰退;這是沒有好壞的問題,只是經濟成形後,自然就會走的方向。今年6月,服務業的GDP占比已經超過70%,遠高於工業的27%。
IT整合金融平台
產業正朝向服務業轉型,只有活化金融業才能帶動服務業;因為金融業是服務業的龍頭產業。要讓金融產業與國際接軌,就需要新科技的投入。目前正在發展的網路銀行或行動銀行還沒成形,就是因為安全問題;如果說為了安全,ATM只能領現金,不該有其他功能,這是絕對不正確的。
未來的金融平台應提供更智慧、更便捷的交易模式,並扮演整合供應鏈的核心角色。
微生物也能小兵立功
然而,台灣金融產業要創新,就得靠IT平台;且由於平台具有不可限制的延展性,必須依據不同商業模式的特性來進行規劃,這樣才是在做服務業。
全球的用紙量持續增加,特別是未來亞洲經濟體成形後,耗紙量更是難以估計,到那時根本沒有足夠的木頭或纖維可以供應。據此,我們做了兩個努力:一個是快生樹種的栽植,一是微生物在製漿、造紙上的應用。
過去20多年的經驗,讓我們可以將15年生的闊葉樹生長期縮減為六年。另外一個突破則是非木纖維的使用,除了因應上述情況,更是為了長遠的環保問題而進行研發。
現在我們可以利用酵素破解植物的表層結構、去纖維化、漂白與脫墨;後端副產品及廢水二次生物處理的過程中,隨時適性地調整微生物的種類與比例。
突破性的產品和製程,只能靠科技;而這個科技必須靠自己認真地往前走,才不會使已經不景氣的產業無法繼續發展。創新,才能成功轉型。我們已經不做銅版紙,而是非常精純的奈米級相片紙,就是一個例子;能夠跳脫,才能找到產業的另外一個起點。
(主講人是永豐餘集團董事長,圖與文摘自12月號《遠見雜誌》)
【2005/12/0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