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流通浪潮》Wal-Mart巨鯨旁 飛躍的海豚

■ 潘進丁(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

如將零售市場比喻成海洋,巨鯨如Wal-Mart或各零售業態龍頭,一向擁有最大資源,但寬廣海洋中,仍有一個特殊的族群如海豚,以其靈活獨特的方式生存,仍可以悠遊在巨鯨身旁,占有一席之地。
近半年,美、日零售業和媒體大篇幅探討的美國高檔超市Whole Foods Market以及折扣商店Target,可說是最具代表性的「零售海豚」。和領導品牌相比,其規模都相對迷你,成長率和獲利表現卻更優異。
究竟它們的成功方程式為何?箇中秘訣,值得規模不算大的台灣零售業深思研究,進而找出長期生存發展的空間。
Whole Foods vs. Kroger
以高檔超市Whole Foods為例,定位上刻意與大型化的量販或平價超市區隔,不再訴求「每天最低價」(everyday low price),而以健康、有機、環保、質感與便利性的各式美味熟食取勝。
店內不但有大面積的有機食品專區,無抗生素肉品、海鮮等生鮮,以及立即可食的東西方各國美味熟食,精緻地陳列在賣場中,許多店更開闢用餐區,消費者買了熟食,可以現場加熱,到用餐區食用。在忙碌的大都會或辦公商圈,這是十分人性化的服務。
由於定位不同,產品售價比較高,開店策略也鎖定知識水平及所得比較高的地方或都會區,目前在美、加和英國倫敦共有180家店。
論規模,Whole Foods與美國最大的超市Kroger集團相比,有如小巫見大巫。但仔細看看它的營運數字,卻出色得驚人,其中包括既存店成長率15%,相對的,一般零售業既存店的成長率最多5%到7%。
Whole Foods在1992年以每股4.25美元在那斯達克上市之後,股價節節上升,2004年飆到84.73美元,最近股價更突破140美元,成長近35倍。
該公司去年營收39億美元,包括單店成長率和各品類成長率、毛利等各項數字,都創下成立來最佳紀錄。
基於如此強勁的表現,再加上看好健康產業的成長潛力,已在這個主流中占有主導優勢的Whole Foods董事長兼執行長馬凱(John Mackey),最近宣布2008年營收要達百億美元的目標。
在一味追求經濟規模與利潤導向的經營世界,馬凱領導的這家「綠色企業」的確是異數。他從不諱言股東和投資者的利潤,不是第一優先,更重要的是顧客和員工的利益。面對保育者和消保團體的質疑,他選擇傾聽,而非抗拒。
分析Whole Foods過去十年成長的軌跡,固然受惠於人口老化、健康需求及環保意識的高張,但可以預先看到這個趨勢,有意識地邁入這個消費主流,堅持顧客與員工利益大於股東利益的經營原則,應該才是最大的關鍵。
當然,上市後,Whole Foods在全美先後併購幾個天然有機食品連鎖,擴大在全美市場的能見度,同時建構更完整的產品供應鍊,是讓它真正起飛的重要策略。更難得的是,它有七成的店是自己開創,而非併購而來。
一位零售業顧問分析,Whole Foods的併購策略相當高明,它不但從被併公司學習優良文化,也會給自己充裕的時間,消化融合不同的企業文化及體質,然後才朝下一目標前進。
Wal-Mart vs. Target
另一個例子是以平價服飾連鎖起家的Target,這個連鎖百貨折扣商店,規模僅及全球零售巨人Wal-Mart約七分之一,股價、淨利率及既有店成長率卻較高。
分析Target的快速成長與營運效率,可歸功於重視「門面管理」及品牌形象,賣場更新速度比同業快。根據日本商業周刊報導,過去18個月它重新改裝100多家店。
Target也強調以平價提供有設計感的商品,與許多不同產品領域的設計品牌策略聯盟,推出自有品牌或獨家銷售產品,也由於有特色,可以維持更好的價格與利潤。
雖是平價商店,Target的經營哲學卻處處可見「顧客需求優先」的訊息,例如「eat well,pay less」、「expect more,pay less」、「design for all」等。
Target執行長 Bob Ulrich,最近才賣掉旗下非核心事業如Mervyn's & Marshall Field's平價服飾連鎖,以集中資源,專心經營Target。
這個決策,給我很多啟發,以全家為例,沒有製造業集團的背景,經營核心與專長就在連鎖通路經營,更應運用「選擇與集中」的原則,以有限的資源,好好發揮連鎖加盟事業的核心優勢與複製能力,運用累積的經驗與人才、資金,思考新形態超商或開創全新的連鎖事業。
以上二個零售海豚的成功,顯示零售業在極大化的發展趨勢下,大者占盡優勢,但後進者只要定位成功,並在這個領域中專注經營,就可透過「破壞性的創造」,開拓新市場。
創新成功方程式
不過,任何成功事業的背後,必定有看不見的堅持與煎熬,前期投入的心血和資源也一定很多,經營者如果對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沒有堅持到底,或徹底的轉變,最後也不一定會成功。
Whole foods執行長馬凱,是最好的例子,他曾經接到一位女性消費者投訴抗議,家禽動物在被飼養的過程中,備受虐待,販賣鴨肉顯然違背Whole foods的經營理念。
馬凱直接與抗議者對話,在發現這位消費者說的是事實後,他不但開始吃素,更直接邀請對方協助公司訂定「農場對待動物政策」。這樣的做法,顛覆許多企業經營原則,卻得到更多主要客層及環保人社的認同
台灣零售業的新機會
台灣超市其實也開始變化,惠康超市經營的JasonsMarket,松青超市的高檔超市Matsusei、微風和遠百的自營超市等,都是明顯例子。可見基本型超市,在市場飽和以及異業擠壓下,必須走出一條路來,生鮮和美味健康的熟食,是最好的機會,這也正是Whole Foods的賣點。
那麼,同樣有飽和危機的連鎖超商如何走出新路?
日本大型超商由於鮮食發展逐漸面臨成長瓶頸,部分連鎖品牌開始增加「店內調理」的服務,例如Familymart提供炸雞等速食服務,其中炸雞的反應非常好,去年總共賣了4,000多萬塊炸雞,今年目標1億個。因應人口老化,日本名古屋一個小型區域連鎖超商,提供預定便當、店內調理宅配到府的服務。日本北京7-Eleven嘗試因應當地需求,提供自助餐,也是一例。
看好外食需求,有2,000家店的日本最大機器製麵包連鎖店山崎,也開始在部分門市供應店內調理簡餐。
在巨人底下,生存本來就不易,更何況是要創新走出自己的路。但是,不做就永遠沒有機會,做得不夠徹底,也不可能成功。堅持與徹底執行,需要龐大的資金與人才;尋找資源、厚植實力與養分,也同樣重要。(王家英規劃整理)
【2005/11/3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