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日 星期五

吉嘉 不小看任何一個機會

■ 宋健生
客戶的產品訂單從數萬個到一、二個都有,宋英銓自創的「變形蟲」生產管理模式,可彈性組成生產線,就算客戶只要一件產品,照樣接單……
吉嘉集團的成長,有如演藝圈麻雀變鳳凰的情節———擔任女主角的紅星嫌角色太爛不願意演,平時只能演演跑龍套的小角色,臨時被叫上台,不料卻一炮而紅。吉嘉董事長宋英銓正是故事中的那個小角色。
「別人不願意做的,我都可以做」這就是吉嘉的創業精神。如今,吉嘉成了專門解決疑難雜症的企業,大至LCD TV、家庭劇院,小到讀卡機、感應卡,產品項目多達1,000餘種,接單數量則從數萬個、到十幾個,甚至只有一件。
資本額只有5,500萬元的吉嘉,去年集團營業額達25億餘元,今年將挑戰30億元大關。宋英銓說,全球知名企業的大老闆太會精打細算了,規模要大、有獲利的訂單才接,這也讓吉嘉在夾縫中找到生存空間。
現年56歲、成大電機系畢業的宋英銓,先後擔任過日本船井台中分公司音響開發部主任、波麗音樂帶開發主任及普騰研展部經理等職,擁有紮實的產品開發底子。
73年4月,宋英銓離開普騰,以500萬元在台北創立吉嘉電子,研發生產俗稱大耳朵的衛星接收器,產品好不容易在10月上市,不料全球最大的美國市場,突然在年底決定管制空中衛星媒體,訂單立刻蒸發消失。吉嘉才剛創業,就面臨關門噩運。
重視每筆訂單 來者不拒
不服輸的宋英銓當機立斷,轉型做不需要資金的顧問服務業,專門幫國外廠商尋找台灣的代工廠。吉嘉的第一件生意,就是替美國知名的彩券業者集太公司,找到台灣松下生產彩券終端顯示器(售票機)。
隨後,吉嘉營運逐漸步上軌道。其間,部分廠商提出少量產品的購買需求,像集太要買無線數據機,一年訂單只有600台,台灣松下嫌數量太少、技術又高,不願接單,宋英銓最後被「趕鴨子上架」,硬著頭皮接單。
在台北市四維路一家民宅的地下室,宋英銓和三名員工埋首研發,不到幾個月就成功開發廠商需要的產品,這也讓宋英銓有了重新出發的信心。二年後,吉嘉的員工增加到20多人,製造部分營業額一年約2,000萬元。
策略經營 不走跟風
「台灣有人做的,我就不做」這是宋英銓的經營策略,吉嘉的客戶通常是有疑難雜症找上門的。
75年,宋英銓回到台中潭子老家設廠,當時連宇公司不願做刷卡機,嫌美國客戶MAGTEK一個月2,000片、約40萬元的印刷電路板訂單太少,沒利潤。透過友人介紹,吉嘉毫不猶豫接單。宋英銓說,最初信用卡磁帶只有單軌,後來基於安全考量,79年改成雙軌,吉嘉花了二年才完成雙軌信用卡與讀卡機技術的研發,剛好碰上全球換卡及換機的商機,刷卡機月產量一下子爆增到5萬餘台。
MAGTEK是全球磁卡刷卡機製造大廠,和吉嘉長達十年的合作關係,成了宋英銓最大的轉機。吉嘉後來進一步研發多種加值型產品,包括銀行授權刷卡機、存款簿讀卡機等。
也因為客戶的產品訂單從數萬個到一、二個都有,宋英銓自創一套「變形蟲」生產管理模式,三、四名員工就可彈性組成一條生產線。就算客戶要的產品只有一件,宋英銓照樣「哈到要嗆煙」,他告訴自己,不要「小看」任何一個機會。
宋英銓表示,吉嘉的員工,多是老員工,祖父、祖母級員工比比皆是,個個身懷十八般武藝,透過生產線的彈性調整,以及自行研發生產設備,就算只做一件產品,也多能不賠錢、甚至小賺。
鼓勵內部創業 廣納百川
目前,吉嘉主要提供電子產品構裝的製造與國際採購服務,旗下自創品牌包括資料收集器、收銀機與音響的「PROMAG」、網路轉換器的「Tibbo」、自動識別系統的「Keiga」等,自有品牌比率約30%,其餘為代工生產。
吉嘉版圖迅速擴大,還可歸因於宋英銓鼓勵內部創業。許多具有研發能力的人才,找吉嘉合作,宋英銓就提供資金調度與生產支援,讓他們專心從事研發與行銷,不必煩惱生產及製造,對吉嘉而言,多了一個生產機會,也分散風險。
透過這種創業模式,近幾年吉嘉的關係企業日增,台灣吉嘉成了集團的製造中心,旗下集佳負責生產自動識別系統、集得生產網路轉換器、集博從事貿易、楷嘉生產家用音響、毓嘉生產多媒體音響、正方生產LCD TV、雅嘉從事自動黏著加工等。
位在大陸東莞的全盈,今年開始發展刷卡機產品,其他如寧波的美嘉主要生產汽車音響,東莞吉嘉則以多媒體音響為主,新加坡創新科技60%的多媒體音響產品,都是由此生產供應。
在楷嘉,擔任董事長的宋英銓,股分只占30%,其餘持有70%股權的股東,都是音響界的研發好手。另一家正方,最早在北部做筆記型電腦,後來經營失敗,總經理王起中接手,由吉嘉支援生產。
吉嘉像大海一樣廣納百川,吸引許多人才自動靠攏,解決自身人才不足的問題。宋英銓形容吉嘉集團就像是「大雜燴」,每家關係企業都很小,可是發揮起螞蟻雄兵的力量,卻是不容小覷,目前吉嘉海內外員工總數已達1,800人。
傻瓜與聰明人 路一樣長
今年6月,宋英銓買下前肯尼士位於潭子的總部大樓,吉嘉跟著進駐,集團儼然成形。下一步,宋英銓計劃整合另一家國際行銷公司台資電的股東,明年改組為一家公司,全力進軍歐盟感應卡市場。
宋英銓回憶,當初從事穀物運送服務業的父親,每次到物資局載大豆,事後若發現多載一包,都會立刻歸還,結果只要父親少載了,倉庫管理員也會主動補足。「傻瓜與聰明的人,走的路都是一樣長」父親的這番話,深深影響宋英銓日後的處事態度。
包括日本等國際大企業,基於生產成本考量,大都訂有「最低訂購量」標準,平白喪失許多生意。就算訂單只有一件產品,吉嘉也會欣然接受,因為在宋英銓的眼裡,訂單不論多寡,「一件訂單就是一個客戶」。
最低訂購量,成了大企業的罩門,卻讓吉嘉找到了利基點。在這片「大公司不願意進來,小公司又沒有技術做的」新藍海中,宋英銓可說是悠游自如,得心應手。
(本系列完)
【2005/12/0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