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21日 星期三

綠色設計 為人間多留一塊淨土

■ 李娟萍
在人類毫無節制的開發、浪費之下,地球資源日益枯竭,環境破壞的負面影響不斷浮現,如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加速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氣候冷熱異常;大量工業廢棄物隨意棄置,對土壤、水源造成永久性汙染。
大自然的反撲、能源的耗盡,終於引起各國政府的重視,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率先制定新的環境保護規定,加重產品生產者、品牌經營者的責任,以遏止地球環境繼續惡化。國際間也掀起一股「綠色產品風潮」,不僅注重商品的回收,也積極尋找有害物質的替代技術,嚴格管制有害物質的使用。
制訂環保標章
在這股綠色產品風潮帶動下,跨國企業紛紛發展綠色產品策略。日本NEC制訂「綠色準則」,包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耗電耗能,減少使用有害物質,以及積極回收資源。NEC並制訂環保標章,訂出24個標準,完全符合的產品就貼上這個標章。
惠普科技公司將環保意識視為企業使命,將危險性化學品排放降低了71%。陶氏化學公司及通用汽車公司,更設立專責單位,負責廢棄物與再回收管理。
全錄公司也發展出一套逆向運籌流程管理機制,以回收舊機器,並從老舊的產品中,拆除好的零件再應用。全錄影印機四分之三的零組件可再應用,部分零件的再應用率更高達98%。
增加資源利用效率
長久以來,為快速發展產業,企業忽視環境成本,但現在,永續發展已全球各國共同追求的目標,環境問題不再是局部性、地區性議題,轉變為全球性問題,環境策略成為企業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目前,跨國企業間較常見的增加資源利用效率作法,一為加強產品回收及再製,另一是改善產品生命周期的環境績效。
工研院環安中心研究員丁執宇表示,從國際環境管制趨勢可以看出,各國多從「產品生命周期」考量,從源頭制定相關法令措施。對環境產生負荷的產品特性,依不同的生命周期予以分類。
產品對環境的衝擊,如氣候變化、能源資源的需求、廢棄物的產生等,80%在產品設計階段就已經決定了。設計對成本的影響,遠大於材料、工資等因素。
事實上,綠色設計觀念並不是全新的概念。近十年來,綠色設計由「觀念」變成「技術」,由「產品局部修正」變成「創新技術」,由「為解決某一特定環境影響因子」變成「同時考量環境經濟社會等因子的全面性解決策略」。
全方位推廣環保意識
從此一過程,可以看到綠色設計的相關進展,已由「為環境而設計(Design for Environment)」,進展到「生態化設計(Eco-design)」,又進一步發展到「永續性設計(Sustainability Design)」。
2000年,荷蘭Delft大學教授Han Brezet便提出「生態效益創新曲線」觀念。
他認為,綠色設計與生態效益提升的關係,可分四個層次;第一層是「產品提升」,第二層是「產品再設計」,第三層是「功能創新」,第四層是「系統創新」。
先進國家對綠色產品的要求,不僅要符合安全、衛生,更要符合環保。要達到此一要求,在產品生產前,就要有綠色設計理念,將易拆解、易回收等特性列入設計項目,同時向上延伸到元件、原物料,講究環保性素材。產品使用過程及產品廢棄處理等,也要有綠色思想。換句話說,從搖籃到墳墓,全面性及全階段地推動產品綠色設計。
以資訊產品為例,綠色設計發展趨勢,包括為產品回收而設計、限制有害物質的使用、為產品長壽而設計、為易拆解而設計及省能的設計。
從上游廠商灌輸綠色概念
歐盟近期訂定的新環保指令,如WEEE、RoHS、EuP指令 ,讓國內電機電子業者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業者雖已有綠色意識,但對國際綠色標準或管制項目資訊的蒐集尚嫌不足,也缺乏系統化的工具,對產品綠色設計,作完整的評估。
相關專家認為,國內業者最大的問題是,很難掌控與評鑑上游供應商零組件規格,是否符合環保要求,尤其台灣以中小企業居多,如何灌輸他們綠色設計觀念是一大困難。
台灣在全球工業供應鏈體系中扮演產品加工生產的角色,未來國內產業將更加仰賴綠色設計,如何在現有綠色設計基礎上,結合節約能源與生命周期的資訊與技術,更前瞻地推動綠色設計,應是政府及相關單位亟待努力的課題。
歐盟環保指令重要規定
WEEE:意指歐盟國家銷售的自有品牌電機電子產品廢棄時,必須達到回收標準。8月13日起生產者須負回收責任;2006年12月以後,須達到每人每年4公斤廢電機電子產品回收目標。
RoHS:明年7月起即將實施,限制電機電子產品中使用六種管制物質,分別是鉛、鎘、六價鉻、汞、溴化耐燃劑(PBBs、PBDEs)。
至於今年4月歐洲議會二讀通過的EuP,規定使用能源產品必須採用環境化設計。
【2005/09/2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