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1日 星期一

最好的管理在整合

■ 台北訊
彼得杜拉克曾說:「所謂公司,實際上就是許多經理人在那裡做決策,如果我們把經理人的管理功能拿掉,公司只是一些廢銅爛鐵,只是一個財務報表,沒有生命,不能作用。」因此企業須透過專業經理人進行「整合」。
許士軍:整合管理 須融入人的變因
許士軍指出,人類總是希望有效運用各種資源,希望成本低、品質好、交貨快;但從經濟學的觀點來解釋這個現象,則是透過市場的功能來引導生產、來配合市場,其中是以價格機制為主,「管理」是在價格機制外,加了一個新的因素,管理正是一雙「看不見的手」,而這雙看不見的手要能發生實際作用,則須透過企業經營者來實現。
許士軍認為,司徒達賢談整合,是一種觀念層次和理論的層次,最大的特色在於融入人的變因。每個公司都有其特殊性,每個員工都有特別的生涯需求,如何與公司長程目標整合,在在考驗管理者。
苗豐強從產業界的觀點提出對管理學的觀察。他認為管理學問推陳出新,但在企業經營的領域中,道理其實單純。一個事業能夠存在,要有其存在意義的市場需求,然後產品與服務要能大幅成長,並且完整的營運策略不可或缺。然而,企業要追求優質化與永續成長,真正的關鍵在人才的培訓和經驗的累積。
苗豐強:落實基礎管理 不斷調整發展方向
苗豐強表示,管理的整合,其實就是把各樣資源加起來,如電腦事業就是把硬體軟體、客戶需求、公司資源等,做一妥善整合。整合不易,一旦做好,將產生極大的附加價值。他指出,「整合」看似複雜,其實是落實於管理的基礎。企業每周有周報,部門也有部門會議,跨部門還有預算會報;雖然企業有制度、也有正常的組織架構,卻依然有許多跨越部門的事情需要溝通、協調、執行,所以,成立跨部門管理者,相形重要。
事實上,每個部門都面對不斷的市場變化,也因此,發展方向必須不斷調整。所有的業務成長、獲利預估,都必須藉由各部門之前的資訊整合,來進行規劃與再度對焦。
他以神通電腦為例說明:「過去我們將神通電腦一分為三,一個專門做製造,一個專門做通路,一個專門做系統整合。業務形態雖然分開,但每個業務、每個商業模式、每個公司,都是在做專業的整合。」
他更從企業國際發展談到整合問題,指出台灣市場太小,必須走國際化,海外分公司與母公司,雖然財務、行銷、業務等行政部門的做法可以因地制宜,但商業模式必須統一,這就是整合。
苗豐強特別提出企業內部的經驗。一旦製品不良,製造部門推說不是製造的問題,而是研究發展的設計不良,才造成品質上的問題;研發部也不服氣,怪罪業務部門催貨過急,為了搶訂單,所以盡快將設計完成……。一個管理者,如何判斷是誰的問題?
此時,可從六大管理元素來看這個例子,會發現這些部門之間沒有良好的銜接。一是資訊傳達不良,品管、設計、時限、品質水準等資訊,沒有銜接好,所以解決不了問題。這在管理學上稱為「環境認知與事實前提」,各單位間環境認知事實前提不一樣,因此產生問題。二是流程沒有銜接好;三是知能不足,可能是品管技術不好、設計能力不足。
如果問題發生在知能上,則加強知能。如果是資源、設備、產能不夠所造成的瓶頸,則要加強產能;無形的資源,也是管理者必須考量的因素,諸如加強彼此間的信任。
司徒達賢:結合資源技術資金 創造更高價值
司徒達賢說,最好的管理就是整合!這本書的創作,正是他在政大企家班任教數十年的體驗整合。他發現管理或組織的概念,分散多處,雖然文獻、教科書等理論記載完整,但與企業實務對照,卻又不太能結合。
因此回顧許多收集的資料,慢慢思考、研擬一個架構來貫穿所有的理論與實務,最後提出「整合」的概念。
司徒達賢表示,管理者必須知道自己的需求,也要知道資源在哪裡,並且,加以整合運用,才是管理之道。管理者不只應該瞭解資源(包括人)何在,更要知道這些資源對事業未來潛在的貢獻為何?更進一步探討,管理者不只應該知道潛在的貢獻,更要知道將資源、技術、資金結合之後,如何創造更多的價值?如何再將這些價值以合理的方式分配給所有提供資訊跟資源的人?
管理「人」的部分,由於每個人需要不一樣,因此管理者必須了解大家的需求,了解每個人能夠對組織提供什麼貢獻,然後進行資源結合,進而納入創值流程,進行成果分配。
【2005/03/2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