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0日 星期日

東亞經濟共同體 挑戰與展望

■ 蕭萬長
全球化改變生產分工,打破傳統的生產鍵,邁向經濟無國界;資訊電信科技的進步,使得大區域的分工合作可以更密切。為提升競爭力,擴大規模經濟,促使市場一體化,區域經濟整合已成為潮流和趨勢。
東亞經濟共同體( East Asia Community,EAC)現已成了東亞熱門議題。它是1999年10月東南亞國協(ASEAN)+3高峰會議決議成立的東亞願景小組(East Asia Vision Group),在2001年提出研究報告所建議成立的構想,目前主要三個重要力量分別是ASEAN、中國大陸和日本
EAC的成立,1999年是個重要關鍵。1990年代初,東亞各國因為都是以歐美市場為出口重心,因此比較不關心東亞內部經貿整合問題,尤其是日本、南韓這兩個貿易大國並不積極。但1990年代東亞內部發生一些重要變化,使得東亞經濟整合變成重要議題。
除了ASEAN內部積極進行經濟整合,1992年推動普遍優惠關稅(Common Effective Preferential Tariffs ,CEPT),ASEAN也希望在2008年達成ASEAN 自由貿易區 (AFTA)。
另外,ASEAN與其他東亞國家展開積極對話,1997年ASEAN+3對話機制啟動,在1999年的ASEAN+3的宣言中,更預計在2012年成立東亞自由貿易區(EAFTA)。在此同時,中國大陸經濟實力增強,逐漸變成東亞重要的市場,並積極地與東亞各國進行對話。ASEAN與中國、日本的自由貿易協定過去幾年快速推動。上述各種雙邊對談整合與多邊的貿易協定、經濟合作計畫,成了EAC成形的有利基礎。
激勵EAC的政經理由
北美、歐洲的經濟整合,帶來了政治與經濟統合的雙重效果。在國際政治空間,東亞也需要靠集體政經力量與歐、美互動,尤其是在1997金融風暴後,東亞國家發現需要透過集體協商機制來因應危機,藉由組織化的集體力量,增加在國際經濟中的談判籌碼。另外,亦可藉由透過經貿合作的對話機制,運用集體的力量,緩和中日兩個政經強國之間的緊張。
若由經濟構面觀察,歐洲聯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這兩個區域經濟組織的出現,帶來了貿易創造與貿易轉向的效果,區域內貿易增加,區域外貿易量下降,這也是東亞學習的對象,希望藉由區域整合,增加東亞內部貿易。再者,WTO談判時程過久,進度緩慢,區域經濟組織可以先對遊戲規則達成共識。
EAC的挑戰
一、經濟順位優先於政治
歐盟的經驗,提供了幾個思考:歐盟的形成經歷漫長的時間,先以經濟利益為合作基礎,擴大到政治制度上的統合。東亞也要找到共同的經濟利益,做為合作的基礎。
二、如何面對主權議題,是區域整合一大挑戰
即使從經濟合作開始,各國要組成一個共同體,不可避免地要讓出一些過去屬於主權國家內部的權力。因此,各國政治菁英必須體認到傳統主權國家的定義,已經在全球化時代有了轉化。
三、如何制定一個實際而有效的時間表
各國間的制度改革、建立相容性,不是短期可以做到的;但把時間表拉的太長,這個過程可能出現新的客觀環境變化,使得問題更加複雜。
四、要把追求EAC的意願與共識落實為實際作為與政策,需要靠制度性的力量
像歐盟有執委會、國會、法庭各種組織。我們除了在推動過程中需要常設性的組織,也要開始設計未來EAC成立後的各種制度組織。
五、EAC的開放性
EAC未來與WTO的互動是如何?我們雖然期望EAC能創造內部貿易,但歐美依然是東亞重要的貿易夥伴,未來EAC的成員國採取什麼方式與非成員國家交往,是需要思考的。
六、台灣能不能加入?
就政治上而言,台灣要不要參加,會是EAC的頭痛問題。我們要體認:台灣在東亞經濟的生產、投資及貿易上,都扮演著關鍵性角色,EAC若缺少台灣,在整個經濟分工上就不完整。在區域共同經濟利益的考量下,以及體認傳統主權國家構念的轉變,EAC必須接納台灣這個重要的經濟體。
EAC的未來展望
EAC是個有遠見的計畫,也是東亞區域最高層次的整合,但挑戰很大。要讓EAC實現,區域內各國領袖要能像當年德法兩國領導人推動歐洲共同市場一樣,有遠見、決心以及對話的誠意,並能凝聚各國內部對EAC的共識。
另外,區域中的日、中兩個政經強國,要擔負起共同領導的責任,為東亞創造一個無歧視、平等的對話合作環境。這兩國是否體認到做為領導者的責任,是EAC成敗的關鍵。
(作者是政大國際貿易學系兼任教授)
【2005/03/20 經濟日報】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bookmarked!!, I really like your site!
My webpage :: insomnia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