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0日 星期五

市場探索》海撈文化財 品牌授權 商機旺

■ 賴山水

根據「國際品牌授權協會」和耶魯大學管理學院、哈佛商學院的共同市場調查,去年全美國的品牌授權市場達58億多美元之鉅,比前一年的58.3億美元微降0.4%。按美國權利金平均約為零售價的5%,以此推算則授權商品的全年營業額應逾1,100億美元。
人物與圖案造型
權利金收入來源最多的是人物、圖案造型(Characters)。這包括電影、電視、漫畫卡通等娛樂商品,權利金收入高達25億美元,占43.1%比重,比前一年的44.2%稍降。
迪士尼等少數幾家大企業主宰這個市場,但更多的是年營收50萬到500萬美元的中小企業。因為美國經濟表現不佳,此市場去年略為萎縮,尤其幾家大型授權公司,電影相關的授權產品壽命都不長,以致權利金收入不穩定。不過今年有幾部賣座大片,相關商品熱賣,授權契約期間也較長,相信明年公布的數字會相當亮麗。
企業商標及品牌
其次是企業的商標以及品牌授權,金額達10.6億美元,占全數收入的18.2%,略高於前年的17.8%。這個部門年年成長,最近兩年成長10%。美國商業周刊每年都會公布國際品牌價值,可口可樂已連續幾年拔得頭籌,麥當勞、沃爾瑪也都名列前茅。
這些國際品牌只有授權少數幾類商品,甚至將商品授權當成廣告手段,未充分體認到品牌授權多角化的重要性與收益性,因此本部門還有頗大的成長空間。尤其是汽車相關商品授權逐漸活躍,如宏碁電腦投資新台幣1億元贊助法拉利車隊參加F1賽車,獲得法拉利的商標授權,推出紀念機種,提升ACER品牌在歐洲的知名度與銷售業績。
服飾類
排名第三的服飾類,權利金收入8.48億美元,占14.6%,但比前一年急降10.9%,而且最近幾年都微幅下降。究其原因是許多授權商的通路都在服飾專門店及高價精品店,這兩種店都因不景氣而市場萎縮。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不論男士或女士珠寶、手表、飾品,品牌授權都明顯增加。
運動商品類
第四名是運動商品類。這一類商品授權年年成長,前年增加7.9%,去年又成長5.7%,達8.07億美元,預料今年極有可能竄升至第三名。
運動商品類又可分聯盟及個人兩部門。前者如美國大聯盟MB、美國職籃NBA等,後者如老虎伍茲、麥可喬丹等明星球員的授權。除了傳統運動休閒服及電玩,最近在足球及高爾夫球商品方面也開拓了不少市場。
大學名校商品類
大學名校商品類排名第五,這類授權商品去年達2.03億美元,只占全部收入的3.5%,但卻穩定成長,繼前年成長4%,去年更有11.5%的兩位數成長。這類授權主要是服飾等傳統商品,最近則在信用卡及電動遊戲上大有斬獲。食品雜貨店及藥妝店都成了新的流通管道,並研發新商品投入,是年年成長的原因。
藝術商品類
第六名是藝術商品類。藝術商品的成長有目共睹,前年大幅成長9.5%,去年又成長3.7%,總收入1.67億美元,占2.9%。這個部門商品的特色是不鳴則已,權利金收入可能不亞於娛樂商品。
寵物類商品
值得一提的是,以狗類為首的寵物類商品授權,開始大行其道。寵物已逐漸成為家族成員的一員,消費者願意花更多的錢在心愛的寵物身上,相關的書籍、飼養用具、衣服、寵物、文具、慰問卡等都可以用於品牌授權。
音樂類商品
第七名是音樂類商品。去年權利金收入1.13億美元,占2%,比前一年的2.04%略降。最近有些唱片公司推出造訪音樂家的旅遊行程,利用這個機會做品牌授權相當可行。開發網路音樂下載及電動遊戲,也可創造權利金收入。
出版類商品
出版類商品排名第八。去年雖萎縮4.4%,前年卻成長7.1%,1.13億美元權利金收入,比重只有0.7%。這個領域的金額雖小,卻有文宣的加分效果,好好利用可以提升整體的權利金收入。
非營利組織類與其他類
非營利組織(NPO)領域的權利金收入雖小,而且授權標的物也較分散,但對非營利組織的收入來源及擴大活動效果都很重要。因此許多非營利組織都利用旗下的會刊及網站推廣品牌授權。
最後的其他類,約有2,000萬美元收入,成長了120%,顯見品牌授權愈趨多元、多樣。
綜觀美國品牌授權市場,去年雖微減0.4%,但今年隨著景氣好轉,好萊塢電影賣座,運動熱吹起以及品牌授權的觀念愈趨成熟,整體市場的提升,樂觀可期。今年6月在紐約舉行的品牌授權展(Li-censing International 2004),參展廠家多達510家,比前一年大幅增加11%,參觀人數也達2.1萬人,更成長13%,在在印證此一趨勢。
日韓急起直追
日本東京也在9月底至10月初,辦了同樣的品牌授權展(Licensing Asia 2004),雖然規模不能和美國相提並論,但參展廠商有86家,南韓更由文化內容振興院出面斡旋,浩浩蕩蕩組成15家廠商參展隊伍。
反觀台灣,雖然文建會口口聲聲提倡文化創意產業,卻不見廠商前來拓展品牌授權的權利金「文化財」。對於辦到無展可辦的外貿協會來說,「品牌授權展」似乎是一個可行的方向。
(作者是美日國際顧問公司首席顧問)
【2004/12/1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