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4日 星期一

活動行銷的超限戰爭

【經濟日報/摘自12月出版《活動平台》雜誌】
消費族群難以掌控,傳統行銷媒介撒大網的方式,不再能一網捕盡消費者。活動行銷因為能更貼近目標族群,而且密切互動,漸受企業重視,占行銷預算比重也日益提高。
活動行銷最經典的例子之一是,王品台塑牛排餐廳十周年慶邀請消費者帶玫瑰享免費餐點,結果吸引10萬消費者,電子媒體更以大篇幅報導,若以傳統廣告手法達成相同的廣宣效果,要花費的經費一定是好幾倍。
Nokia也是活動行銷的高手。例如,在京華城舉辦「Nokia Life」全系列活動,以京華城不同的樓層,代表不同的生活形態。此外,也參與校園瓊斯盃,以及舉辦「Nokia Totally Board」系列活動。
奧美公關總經理謝馨慧分析,活動行銷當道,主要因為活動是與消費者最直接溝通的方式,最大的特點在於「體驗」,消費者參加活動可以馬上體驗品牌所要傳達的訊息與精神。
此外,企業都希望能將錢花在刀口上,廣告的確可以造成不小的效益,但從經費考量,舉辦活動是達成效益較經濟的方式。
舉辦節慶是相當普遍的活動行銷方式。1998年,南澳舉辦的「尼貝龍根指環」(Ring of Nibelungs)華格納演出及相關活動,鎖定外洲與國際菁英分子,在精密的規劃與操作下,扣除成本,八天活動期為當地帶來420萬澳元收入。
2005年,德國啤酒節吸引600萬人次;宜蘭國際童玩節參觀人潮曾創造90萬人次的最高紀錄;2005年,台南糖果文化節更於年假期間締造百萬人次佳績。
經營大型節慶活動,如同經營企業,必須投資軟硬體,縝密規劃與確實執行,也不可或缺,唯有吸引民眾持續光臨,才能真正發揮活動效益。
細究近年觀光節慶活動,多針對節慶主題設計,以產品或消費者市場區隔設計的觀光節慶活動較少。同質性過高,造成市場彈性疲乏,是許多觀光節慶淪為一次活動的重要因素。「參加大甲媽祖繞境的人,也會參加春天吶喊嗎?」屏東黑鮪魚季創辦人洪萬隆點出市場區隔的重要。
由於外部環境成熟度不足,觀光節慶活動的成功更有賴專業營運體系的建立。
負責童玩節執行活動的王曼華表示,童玩節2005年受颱風影響,休園3.5天,入園人數減少近30萬人;加上今年負面媒體消息與雙園區政策,人力、經費都超出負荷,過去舉辦的盈餘幾乎全數拿來補貼這兩年的虧損,換言之,耕耘十年的金字招牌可能因兩年的危機而褪色。
南韓或澳洲等國家營運多年的觀光節慶活動,有一套十分精密的產品、財務、行銷規劃與操作;政府更視為重要的產業,並訂立政策;活動則由民間自治單位執行。
洪萬隆感嘆,台灣最缺乏的是這方面的專業政策、人才與機制,他建議政府設立輔導團機制,輔導大型觀光節慶活動,並在教育體系培養專業人才。
(本文摘自12月出版《活動平台》雜誌
【2006/12/0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