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9日 星期日

哈佛個案在台大》當多角化天使變魔鬼…

【經濟日報/摘自哈佛商學院個案】
個案摘要薩根公司(Sargon Corporation)公司曾經是一家小型國防設備承包商,現在則是多角化的製造商,業務項目包括前任董事長於1970年初買下的家庭用具事業部阿賽爾(Arcel )、一直屬於薩根副業的汽車煞車系統、1983年由執行長海斯內(Hal Hestnes)創立的通訊設備零組件、1989年併購的語音辨識系統,以及最近併購的一家企業網路路由器與集線埠製造商賽伯倫。
1977年海斯內掌位時,公司獲利幾乎都是國防設備事業貢獻,但時代不同了,今年底薩根有一半的獲利,是來自非國防設備事業,其中阿賽爾提供大部分的金援。面對未來策略,薩根希望阿賽爾能挹注資金,協助公司未來投資,總裁馬洛(Jack Marlowe)也特別指示家庭用具事業部總裁克瑞森(Charlie Crescent)要縮減規模、撙節開支。
問題在於,克瑞森無法從更高視野看薩根,他聽不進馬洛的指示,不斷把獲利再投資回阿賽爾,例如研發尖端機器、更換電腦系統,並在中國建立一組業務團隊等。
雖然克瑞森的確是天生的領域,他對於阿賽爾的每一位員工瞭若指掌,並在上任兩年內,就將阿賽爾的獲利率從2%提升到7%。
到底該如何處置克瑞森,海斯內已經向馬洛下最後通牒,究竟是讓克瑞森走?緊盯他對阿賽爾的規劃?把他調部門?或是另找出路?事實上,海斯內早就屬意通訊部門的詹森為替代人選,只是馬洛不確定他是否能勝任,眼看要下最後決定了…。
現場討論陳珮馨
這一次的討論內容屬於哈佛商學院的小個案,完全是虛擬情境,提供的背景資料也比較精簡。擔任主持人的台大工商管理系暨商學研究所副教授朱文儀,鼓勵大家先畫出公司組織圖,列出薩根公司多角化經營的項目。
「薩根公司出了什麼問題呢?」朱文儀問,她要大家先行分析,學員也紛紛提出一連串的疑點,包括多角化策略的方向太凌亂、高階管理團隊不夠強、資金來源過於仰賴阿賽爾單一事業部門等。
對於引爆爭議者克瑞森的評價,有的學員認為,他屬於工程型的作業主管,可以把部門營運得很好,交出漂亮成績,但是不善於平行管理及向上管理;雖然可以搏得部屬愛戴,卻無法配合整體集團策略。
企業搖錢樹就算犧牲前途,也要回饋母公司?
不過,朱文儀也提醒大家,薩根併購賽伯倫時,只有克瑞森敢站出來,反對該項併購案,不管評價如何,他在多角化企業文化中,的確算是特殊的高階主管。也有學員肯定克瑞森,表示若自己是海斯內,一定會器重他,反觀馬洛才應該被處置。
對於薩根透過阿賽爾挹注賽伯倫的策略,有學員不以為然,既然認定賽伯倫有前景,就應該向銀行貸款或吸引創投資金來投資它;另一方面,應該放手讓阿賽爾自給自足,就能繼續如克瑞森所規劃的垂直整合上下游、或是向中國大陸發展。
問題是,華爾街分析師並不看好薩根,朱文儀提醒,華爾街的質疑理由包括:不相干的多角化經營、領導力和市占率;若是創投公司,最主要的判斷角度,也多從管理團隊的領導著手,顯然外界對於薩根的領導力仍有質疑。
朱文儀引導大家,重新分析薩根的多角經營策略,海斯內身為集團擴張策略主事者,顯然格外鍾情高科技領域及仍處於起步階段的行業,這些新創事業通常風險也高。
一味多角化旗下過多非相關產業,暗藏危機。
不過,這樣的偏好卻暗藏迷思,朱文儀指出,評斷一個行業是否值得投資,和它是否為高科技無關;其次,剛起步的行業成長力較高,並不一定等於獲利高。可惜的是,策略管理大師波特(Michael E. Porter)提出五力分析後,許多領導者過度簡化,誤拿高科技和新創事業當指標了。
「若你是馬洛,你會給海斯內什麼建議?」朱文儀問大家,學員的意見分成兩極,一派主張叫克瑞森走人,但看在勞苦功高的份上,應該要付他極高補償,但是反對者認為,克瑞森如果走人,家庭用品事業部立刻會垮。另一派則主張讓克瑞森升官,例如讓他同時負責阿賽爾和賽伯倫,附上條件幾年內不可賣出賽伯倫等,就能平衡二部門發展,但也有人主張,阿賽爾既然還有機會,策略重點應該是幫阿賽爾研擬新定位。
為了釐清思緒,朱文儀鼓勵大家透過「BCG矩陣」分析,發現阿賽爾和國防設備事業成長率低、市佔率高,是薩根的金牛事業(Cash Cows);煞車系統成長率低、市佔率低,顯然淪為落水狗(Dogs);剩下的部門包括語音辨識、通訊設備零組件和賽伯倫,雖然成長率高、但市佔率均低,全部都是問號事業(Question marks),但是明星事業(Stars)從缺。
薩根的問號產業太多了,明星產業卻連一個也沒有,朱文儀說,可見薩根不應該太快進入高科技和早期階段的產業,其次,海斯內要求阿賽爾挹注的賽伯倫,本身也是問號產業,值得如此大筆投資嗎?可見薩根陷入不當的管理模式。
「該如何重整薩根?」朱文儀問,有學員表示,既然沒有明星產業,就應該努力創造,如果克瑞森前進中國大陸的策略正確,阿賽爾就會是未來的明星。淪為落水狗的煞車系統應該處置掉,國防設備事業現在仍是金牛,每年貢獻一半獲利,等到未來淪為落水狗時,也必須一併處決。
併購向前衝借鏡歷史錯誤,別陷入擴張版圖迷思。
順著BCG矩陣的分析,朱文儀提出反思性的總結,首先,母公司執意拿金牛事業的大筆資金,去補貼前途未卜的問題事業,究竟是對是錯?為何不把投資權還給資本市場,讓股東從中做出最後的決定。
其次,1970年代管理學界就得知,企業從水平擴充、垂直整合、進一步邁入相關領域多角化經營時,多半還能維持更高的獲利能力,可是一旦跨入非相關的多角化經營,就是企業走向衰退的時候了。
可惜的是,多半的企業領導者卻仍然相信購併,不斷往前擴大規模,回到薩根的個案,喜歡投入新興市場的海斯內,是否也犯了相同的歷史錯誤,陷入不斷往前的迷思了呢?
「如果你是馬洛,你會告訴海斯內實情嗎?」朱文儀再一次詢問,設想49歲的馬洛,應該擁有美滿家庭、孩子也還在唸書,擔著龐大的家庭責任,如何面對執行長的逼問?克瑞森事件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朱文儀無奈地說,因為現實世界存在太多海斯內和馬洛了,台下學員也紛紛苦笑。
【2006/10/2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