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7日 星期日

管理大師波特:策略要另闢新跑道【2004/11/07 經濟日報】

■ 劉威麟

「策略」是讓21世紀領導人最迷惘的謎題。卻有很多領導者不知情,以為他們已經為企業擬出了天大的好「策略」。管理大師波特(Michael E. Porter),知道無法在一個半小時將他最擅長的競爭優勢傳授給在場聽眾,於是他決定只灌輸二個字:「策略」(strategy)。  
波特在講台上快速踱步,聲音高亢,下顎高揚,雙手握拳在空中揮動,彷彿急著想打敗那無形的敵人,拯救那些不知何為策略的領導人。
做得愈像,愈是惡夢
「策略,就是幫助公司競爭的地圖,」波特說。
所謂競爭,有兩種方法。一般的公司想的都是第一種方法,即絞盡腦汁的想搶得「第一名」的位置。他們把產業競爭看做百米賽跑,想奪得錦標,想盡辦法準備了最好的跑鞋,然後和其他人在同一條跑道上競跑。許多管理方面的課本,都是像這樣教管理人怎麼做得「最好」,彷彿做不到最好,遲早會被踢出產業。
「如果你把競爭當做百米賽跑,你不會贏,」波特說。
因為,假如真有這麼一個最好的辦法,那全部的人都會去跑那個跑道,沒人擁有絕對的優勢,每個競爭者都做得一模一樣,但最後贏家只有一個,如何能贏?「因為做得愈好,你就跟競爭者做得愈像,」波特說:「對策略家來說,做得愈像,只是愈大的惡夢。」
最糟的是,一大堆人一起競爭,等於拱手把價格裁決權讓給顧客,讓他們殘酷地以價格來決定這些競爭者的生或死。
這樣的競爭態勢,最後會變成一個糟糕的「零和」結果,除非哪個競爭者突然鬧家變或自己破產,不然沒人真的贏得了這場競爭。
就社會大環境而言,企業搶同一個跑道,創新愈來愈慢,社會得不到好處。
製造另一條跑道
「競爭,不是在跑同樣的百米跑道,而是自行製造另一條新的跑道,」波特說。  
假如把競爭當做運動球隊來看,不是要贏得一場球賽,而是設計一場完全不同的比賽來打。
策略不是做得更好,而是做不一樣的事情,來讓你很不一樣。「你贏,不是因為你做得最好,而是因為你做了一件很不一樣的事,」波特說。
波特認為,領導者在這方面就扮演了很吃重的角色。21世紀領導者的重點思考,就是常想要如何靠獨特性取得永續的生存,而不只是取得同質競爭上的短暫優勢。
波特以企業連鎖租車中心(Enterprise Rent-A-Car)以小搏大的實例,說明以獨特角度建立策略的重要性。
當年,租車公司大部分的顧客都是到異地自助或商務旅行的旅客,偶爾會有一小部分的家庭顧客。企業連鎖租車中心一開始就決定捨前者不顧,專攻後者「家用租車族」的市場。
波特分析,企業連鎖租車中心從一開始就跟其他競爭者做出差異,請的員工不同,營業時間不同。由於是產業第一人,他們有時間去籌備新方法,從中調配出獨一無二的新配方,果然一舉搶得新市場。
有犧牲才有所得
策略,「一定要有捨才有得,」波特說。
有時競爭者打不進來,並不是因為他們無法開分店,而是他們不可能將原本已經獲利的經營模式整個更換掉。
他們只會在原先的模式上,再加入新的東西,因此他們要掌管更複雜的系統,獲利因而降低,也造成在顧客眼中的品牌混淆,成了四不像。
最近,產業龍頭老大赫茲租車中心(Hertz)終於想加入家用租車族的市場。有人預測,此舉使企業連鎖租車中心前途堪虞。「我完全不為他們感到擔心,」波特說。
波特認為,赫茲對顧客所提出的,是一套完全錯誤的價值鏈,就算對手是產業新秀企業連鎖租車中心,這場仗也會打得異常辛苦。
面對策略的迷思
了解了獨特性的重要,才能了解如何擬定真正的策略。
波特認為,「策略」這個字已經完全被扭曲了,每個領導人都可以隨意將它定義成他們想定的意思。「完全沒道理,」波特說。這些管理者大談公司的策略,講到最後沒有交集,都是因為他們雙方講的「策略」完全是兩回事。
解釋何謂策略之前,波特先舉出領導人對於策略常有的迷思:
首先,有些公司明訂「我們一定要變成產業第一名、第二名」,波特認為,這不能當做公司的策略,因為企業被這句話弄得一定要擴大生產線、壓低價格、高價併購,這些動作往往只是金玉其外,不見得為企業取得獨特的競爭優勢。
有的領導人認為,「我們一定要整合整個市場,定位全球化,大量外包。」這種想法可能很符合最新的潮流,聽起來對公司不錯。波特認為這也不可當做公司的主要策略,因為公司只一味追隨別人在做的事,未展現公司獨特的一面。
有的領導人則希望,「公司對社會有貢獻,讓全人類更好。」這樣的話也更不能當做公司策略,因為太過遠大與空泛,每家企業都一樣。
波特說,策略也不是「公司會不斷學習、進步」。領導人確實能以學習來跟上世界的腳步,但也要注意若只有學習而未積極建立獨特面,最後哪裡都去不了。「你愈努力的學習別人做過的事,成功機率愈低。」
策略的定義
波特表示,一個好的「策略」,一定要有以下特色:

一、清楚的價值提案(value proposition);

二、完全不同、為客戶量身訂做的價值觀;

三、為了取得優勢,必有些犧牲;

四、所有的環節都可以互相結合、支援;

五、建立的位置可以持續下去,並在其中更發揚光大。
不過到最後,策略當然希望帶來公司的成長,但何謂成長?波特說,企業常以每股淨利(EPS)為評量策略的準則,但有時公司雖成長了,經濟的價值並未成長。  
股價受許多因素影響,很多領導人把股價當做指南針,讓股市來告訴他要做什麼事情,這方法只會毀了公司。因為股市分析員傾向鼓勵「模仿」,假如某公司身在一個最熱門的產業,做的和其他人差不多,就會被多看一眼。
此外,削價25%,公司也必定立即成長,併購,也必定使得公司帳目成長;但事實上,這家公司的實際價值並未改變。波特語重心長的說,他看到太多公司為了獲利,就大量併購,但別只看獲利,「因為併購時你可是付了『活生生的現金』(real cash ),不要騙自己,」他說。
設定目標的方向,就影響了策略。有時看似對公司好的,卻讓公司空有一個「空策略」。
波特認為,策略好或不好,只能以長期投資報酬率來看。好的策略,必定反映在長期投資報酬率上。
清楚知道何謂真正的策略,然後擬定一個好的策略,使得公司的長期投資報酬率維持高水準,波特認為,就是21世紀的領導人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