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1日 星期日

發展品牌 有原則 沒定律

■ 黃正凱
7月下旬的周末,宏碁、建大、巨大、合勤、王品台塑…,不分產業,幾乎所有致力發展品牌的企業高層,都在龍潭宏碁渴望園區聚首,為的就是一睹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三位品牌大師的風采。
品牌有多重要?「IDM本身就是成功的品牌!」主辦這次「跨國經營策略班」的中經院院長陳添枝不諱言,對這30名企業老闆或高階主管來說,時間比什麼都珍貴,如果沒有IMD的招牌吸引,他們怎麼願意待在龍潭三天,接受品牌行銷特訓?
案例分享 克服行銷盲點
三天5萬元的學費,幾乎所有參加的學員都認為值回票價。艾樂特(Ellert)、庫比斯(Kubes)和特爾平(Turpin)三位教授不但理論功力深厚,更擔任過上百家國際知名企業顧問,國際行銷案例信手拈來,裕隆日產副總經理吳新發說:「的確可以幫助大家克服一些國際行銷盲點。」
有別於教科書上的行銷金科玉律,三位大師闡述的是更接近現實世界的行銷故事。為什麼要發展品牌?專長財務分析的艾樂特說,1992年到2002年,全球品牌指數漲幅是S&P 500指數和MSCI全球指數的四倍多,數字已經在說話。
「發展品牌,只有原則,沒有定律!」庫比斯的說法,和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不要再提南韓」的論調不謀而合。庫比斯認為,每個國家面臨的問題不同,產業集中程度也不同,他建議台灣歸納歐洲小國的品牌成功經驗,但不可完全複製。
什麼樣的原則值得台灣企業遵守?庫比斯以明基併購西門子手機部門為例說明,明基應該找到懂德國媒體的人來當公關,「全世界的記者一樣懶,公關操縱媒體不是難事,這就是我說的原則!」學者性格十足的庫比斯,常有驚人之語。
庫比斯甚至建議,明基台灣員工應該學德語,德國員工也應該學中文。「英文雖然是國際語言,但一個透過國際併購產生的品牌,未來要反映的是企業文化,語言正是一種文化的產物。BenQ的文化是什麼?唯有互相透過母語傳遞,兩邊人『直接』溝通,才能深刻感受這個品牌到底要傳遞哪些價值。」
品牌傲慢 當心對手趕上
擁有日本Sophia大學博士學位的特爾平雖然是法國人,卻認為自己對日本人的了解更甚於法國人。談到Sony走下坡,他表示,這就是一種「品牌傲慢」,當一個品牌成功後,企業過度自信,一不小心就被對手趕上。因此,他覺得台灣不必氣餒,發展品牌之路雖然不好走,但總是有機會。
不過,特爾平也提醒,企業不要陷入品牌迷思。不是廣告打得大,就能建立品牌知名度,畢竟有一半的行銷經費,企業主根本不知道花到哪裡。特爾平認為,千萬不要高估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不斷創新研發才是坐穩領導品牌的保證。
產品有品牌,或許可以讓消費者更方便、更安心的選擇,但消費者更在意的,還是產品本身的價值。特爾平舉例說:「今天如果殼牌石油(Shell)在地球上消失了,多少人會哭?如果石油在地球上消失了,全部的人都會抱頭痛哭吧!」
三位大師提出的另類觀點,讓學員們覺得,外來的和尚的確會念經,只要扭轉了一個觀念,有助未來國際品牌行銷,就值回票價。
除了會念經,這三名教授也前來「取經」。透過三天的團體生活,他們和國內有心發展品牌的企業高層互動頻繁,未來這些台灣品牌,也會成為他們後續周遊列國演講中的案例,間接提高台灣品牌國際能見度。
相互取經 提高我能見度
一向熱心推動發展台灣品牌的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不但提供場地讓這次的品牌嘉年華會順利舉行,更全程參與為期三天的活動,任何人有品牌問題,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不過,施振榮更希望,這次的品牌行銷交流,不只是一場大拜拜。參加的30名學員,在接受國際大師醍醐灌頂後,人人都是發展台灣品牌的「種子教官」。除了業務機密不方便說外,施振榮認為,唯有大家勇於分享發展品牌經驗,甚至聯合推動國際行銷,台灣的品牌之路,才能走得更快更好。舉行這場品牌嘉年華,才有意義。
【2005/08/2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