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好書導讀/稅賦改革 一場政治爛戲

【經濟日報╱朱敬一、林全】

台灣的降稅歪風不斷、財政持續惡化,有沒有改革的建議與做法呢?政府2008年7月成立第三次賦改會,但那是一個拼湊雜燴、漫無章法的爛組織,完全發揮不了功能。賦改會的病因、病兆族繁不及備載,但最關鍵的癥結,在於主事者欠缺租稅的學理觀點與整體布局。

馬政府當初大張旗鼓成立賦改會,目的似乎是想對全面的賦稅結構進行檢討。賦改會在實際推案討論時,卻是枝節片段地一案一案推,於是每一件減稅案都是全體贊成,但每一件增稅案卻使利益團體傾巢而出,動員一切力量予以反對。結果,自然逼得行政院面對種種壓力而左支右絀,造成稅制結構嚴重失衡。

以往台灣兩次賦改會成立的宗旨,都是要調整台灣扭曲的租稅結構,以打造推動國家建設的健全財務基礎。但本次賦改會漫無章法地折騰16個月之後,台灣不但租稅負擔率比以前更低,甚至還使國家的負債比急速攀升。如果將國家比喻為公司,賦改會應該像是公司為改善財務狀況而聘請的財務健診顧問小組。

照理說,一家企業在請管理顧問公司診療投藥時,公司信評應該不致被不斷下修才是。但是,台灣的賦改會卻使馬政府財務從上任時的輕度感冒,弄成儼然像在安寧病房祈福誦經。過去一年多來,財政部左手準備稅改的一張張健康食譜,右手卻在不斷趕寫降稅的一道道催命符,精神分裂至此,政策當然一事無成。

至2009年中,台灣的輿論不分藍綠,都已對財政部與賦改會感到極度不耐。過去,第一次與第二次賦改會都能掌握大原則與大方向,至少送出一張像樣的成績單。這一次的賦改會卻成了工商大老闆的動員場所,連馬總統競選時財政白皮書不敢提的遺贈稅降至10%議案,都意外順利闖關成功。至於證所稅、能源稅等議案,財政部卻全然意興闌珊,行政院官員則連會議都懶得參加,能夠安然下車就已經令他們慶幸不已了。

賦改會名冊裡不是也有一些學者專家、財政權威嗎?為什麼他們發揮不了作用呢?讓我們做個比喻吧。大學者在優良的學術社群之內,像是個大菩薩,慈眉善目,幫忙系裡、院裡解決各種問題。但是在惡質的學術社群裡,大學者只是個「門神」。院系關起門來討論事情時,門神貼在門上卻是面向門外,是外人。

菩薩幫忙解決內部的各種問題,但門神的作用只是嚇唬外面的社會大眾,對內則完全沒有作用。第一與第二次的賦改會,學者都是大菩薩,但第三次的賦改會,學者則像是門神,只是向社會招搖的道具。對門內張牙舞爪的利益代言人而言,門神都是外人。開賦改會學者「有內在煎熬、有外在羞辱、邊際成本高、邊際效益低」,人人興致缺缺,當然就一事無成了。台灣的租稅扭曲現況,在當前政治生態下,看起來是個無解的難題。

(五之三,本文摘自《經濟學的新視野》,聯經出版。www.linkingbooks.com.tw)

【2010/03/2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