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管理課題》忽視是最大的危機


危機的火苗總是迅雷不及掩耳的燒遍森林。究竟危機可否預期?領導者是否能在危機前嗅到蛛絲馬跡,預期突發事件的發生,提早因應,化危機為轉機呢?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全球股市市值縮水超過25兆美元,房地產損失是股市的1.5倍,約40兆美元。早在三年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已提出精闢見解指出,美國房市若非中國購入大量債券,早已垮台。

在追溯到更早的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前,美國政府已有完整資料,顯示美國飛航安全具有高危險缺失,可能遭有心人利用。

哈佛商學院企管教授貝澤曼(Max H.Bazerman)曾指出,無法意料的意外在所難免,但多數的危機是可預期且預防的,但很少人有遠見,注意到可預期危機,且有勇氣採取因應的行動。

近年心理學家更提出「事後諸葛效應」(hindsight effect),指出人們在事後回顧時,會相信某事件,比事實上更容易預料。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張寶誠說:「忽視,是最大的危機。」

正面迎戰

多數危機在事前已有足夠資料,可供判斷事故將發生。創世紀顧問公司創辦人華金斯(Michael D.Watkins)說,領導者常已知問題存在,組織成員也日益發現問題嚴重,但若馬上採取行動,解決所發現問題,得付出很多代價,且不能馬上看到成果, 而選擇維持現狀,不展開行動。

這也顯示:個人與組織進行危機管理的知易行難。

日前在中國生產力中心主辦、本報總編輯翁得元主持的「透視危機高峰論壇」中,悅智全球顧問董事長黃河明表示,面對危機,有些企業處變不驚、持續茁壯,主要因為領導人擁有開創、固本與強身的三面思維。

曾任資策會董事長的他舉電子業為例,電子業因景氣和技術周期,起伏不定,但仍有企業不受影響,在變遷中尋找新創意、新機會,這有賴領導者具開創思維,在危機未形成前,事先預防、因應。

組織平時應有強烈的危機感。黃河明建議,領導人要進行劇本管理與環境掃描,對影響重大、不確定性高的變化,準備多套劇本,進行腳本推估,讓公司在變化環境中快速應變,以免措手不及。

同時,結構化問題的解決方法,分析危機的基本模型。面對可預期危機,張寶誠指出,領導者應跳脫歸咎責任,平時就要蒐集資料,根據資訊分析、判斷,找出根本問題,進而根除因忽視所致的危機。

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說,更重要的是,領導者保持開放胸懷,擴大組織對話,鼓勵團隊成員,勇於發言所見所聞,甚至仔細聆聽消費者的抱怨與意見,從討論對話中,尋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危機處理的原則貴在神速。」黃河明說,若事先防範仍難阻擋危機發生,領導者須正面迎戰,用最快的速度,採取緊急應變,成立危機處理小組,並指派稱職領導者,最好是由平時擔任對外橋樑的「發言人」,擔任小組召集人,便於對外溝通。

保持溝通

組織面對危機,務必保持對外溝通流暢。「千萬不要拒絕外部力量的介入。」黃河明指出,許多企業遇到危機,閉門造車,排斥外部援助,延誤黃金處理時刻,讓問題更加惡化。

危機發生時,更需注意外界溝通和導入外部資源,問題才能快速迎刃而解。黃河明擔任外商公司高階主管時,曾歷經Y2K千禧年可預期危機,與無法預料的921大地震危機,他發揮最大行動力,解決問題。

Y2K時,他花了八個月建置因應措施;921大地震時,他馬上成立危機處理小組,按照早已撰寫完成的緊急應變手冊,展開行動,不但把團隊成員全部拉到旅館作業,確保營運不因停電而中斷,並發送電子郵件,請求全球夥伴援助,更不忘利用語音系統,確認全體員工安全。

開拓視野

「危機處理要一步步做對,只要一個環節出錯,是全面受影響。」黃河明指出,如今面臨景氣低谷,景氣何時才會回升,誰也沒有確切解答,在沒有更好危機解決方法前,領導者要有固本思維,採取縮減開支、業務外包、人力派遣等策略,節省營運開支,步步為營。

張寶誠說,面對當前的未知風險,難免令人感到恐懼,領導者應訓練自己,重要關頭戰勝恐懼,保持冷靜,透過知識管理,提升危機處理能量。

這呼應了黃河明提出的強身面思維。

他認為,景氣差,正是現金水位不錯、體質好的企業,擬訂長期發展策略,培養人才與保住顧客的最佳時機。透過對大環境的理解,放大檢視危機的視角,提出長期對策,才能化危機為轉機。

危機是站在長期觀點,從現階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絕非短線操作。南開科技大學校長王國明說,預防危機就得隨時了解問題。因此,他是站在人口老化趨勢上,經營學校。

透視問題

他預期未來大學過剩,學校要有獨特優勢,才有競爭力,因此他把南開定位為老人照護服務人才養成的專門學校,集中能量,開設相關課程,也派人到國外取經。另外成立永續發展單位,設定資源應用順序,推動開源節流計畫。

學預防醫學的行政院衛生署署長葉金川認為,危機都有跡象可循,危機發生時,會造成群眾恐慌,是因為資訊不足與溝通不清,只要領導者真誠面對,清楚向相關人說明、請求配合,自然能形成動員力量,用集體能量解決困難。

不放過任何可能的危機因子,及早因應,企業可望從變化中尋找機會。就如貝澤曼與華金斯共同撰寫的《透視危機》一書指出,可預期危機是分析的結果,從各種證據中,激發組織正視議題,提出有效因應,透過更多明確的指導原則,協助組織早一步辨識危機,防患未然。

【2009/01/0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