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9日 星期二

企業願景》撒下社會企業的種子

【經濟日報╱鄭秋霜】
在台灣,多數人對「社會企業」仍舊陌生。若水國際希望樹立社會企業的範例,並投資外部社會企業,雙管齊下,讓社會企業生根茁壯。
社會企業是指以商業手法,達到公益目的,而且不接受捐款,日常的營運在市場機制中獲利,自給自足。
若水創辦人張明正深諳標竿學習的效應。他說,若水要先當榜樣,集合台灣閒置的資產、人力資源,變成一個可以免於資金匱乏之苦的社會企業。
另方面,則會透過社會企業創業大賽,選出最佳創業點子,並協助入選者圓夢。他相信,出現一些經營成功的案例,會激勵其他人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企圖心。
創業與利他可以相容
若水自營的第一個社會企業,是在越南成立的InnovGreen公司,投入造林、替代能源及有機食物,未來部分獲利會回饋給若水,讓若水可以達到財務自給自足。
在尋求外部投資案例方面,若水透過主辦「社會企業創業大賽」,吸引來逾200件提案。張明正說:「我們不知道台灣有沒有社會企業,透過創業大賽,有200多個隊伍報名,證明台灣的確有這樣的案子,同時存在創業及利他的力量。」
這項比賽的評選標準,除了考量永續經營的能力和社會影響力之外,也相當重視是否有成熟的營運模式和團隊;而且比照創投公司遴選投資案的決策方式,必須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評審同意,且沒有任何一位評審反對。
此次競賽優勝團隊提出的「曙光計畫」,希望協助原住民利用廚餘生產有機堆肥,在部落推廣有機農業,未來將回饋某一比率的獲利給原住民部落。
若水指出,「曙光計畫」的提案目標明確,營運模式可行性和複製性高,而且團隊默契良好,了解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可透過每天的營運持續地發揮社會影響力。
此外,利用廚餘做成的有機肥料來灌溉土地,除了增加收入外,還可達到環保的目標。「涵蓋經濟、社會影響力、和環保的三重目標,正是社會企業最重要的使命」。
翻石頭找出隱藏力量
張明正說,台灣社會企業有的已"ready to go",但有的還需輔佐。透過這次比賽,若水發現台灣的社會企業內容五花八門,對具有創意和社會意義的提案,若水將媒合各方資源,助其一臂之力。
例如「夢想之家青年中心」創業提案,有意召集志工在西門町成立課輔和才藝班,同時提供清寒學生獎學金。
此案深受張明正青睞,但他認為這個提案不適合以社會企業的形式經營,應該維持非營利組織的形態。因此,他和兩位不願具名的企業友人,決定出資支持這個團隊。
某些入圍提案雖未成熟,卻受到肯定。例如「同喜文化」志在保存台灣影像,藉由紀錄片關心在地文化和社會議題。
「Refill Networking」針對台灣泡沫紅茶市場,提出時尚環保杯概念,以減少外帶杯、吸管與塑膠帶的使用。
由單親媽媽創立的「喬麗坊麵包工坊」,研發的冷凍麵包,解凍前後一樣好吃。
若水將協助「同喜文化」、「Refill Networking 」及「喬麗坊麵包工坊」等三個團隊,修正營運模式,未來不排除投資的可能。
這次比賽讓若水發現台灣有不少的「準社會企業家」,張明正形容這項比賽是一種「翻石頭」(Open around)的過程,透過這個過程,找出隱藏的寶藏,接著整合專業義工團隊的力量,把這些案例建立成台灣的榜樣,發揮帶動效應,讓社會企業在台灣變成自發性、長遠性的事業,吸引更多人加入。
【2008/02/1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