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創新經營/教育產業導入全面品管

【經濟日報╱▉張寶誠】

知識的創新,是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維繫知識創新的樞紐之一則是高等教育的發展,此實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也因此,世界經濟論壇(WEF)2006年起,將「高等教育與訓練」作為衡量國家競爭力的主要評比之一。

全球的大學都力求跟著時代的脈動邁向卓越,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為例,創立140多年來培養出無數科技人才及管理人才。

MIT前校長查爾斯.韋斯特(Charles M.Vest)任職期間,以「再造MIT」的變革決心,為MIT帶來深遠的影響。他提及MIT幾項特色,包括:

一、實用知識的教育價值觀:教育重點時刻在變,但「有用」始終是核心。

二、社會責任感:為社會的利益而發現和應用知識,是MIT的使命。

三、文理相通: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

成為世界頂尖大學非一蹴可幾,從倒閉邊緣攀上頂峰的經驗,也許更能起標竿學習之效,不妨看看依隆學院 (Elon)的例子。

1889年創立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依隆學院,予人的印象是「一所微不足道的地區型學校」,最慘時只有87位學生註冊,校長過著躲避債權人、借錢以及努力掙扎招收學生的生活。

自1973年起,經過一連串的變革與努力,至今依隆大學已名列全美最好的300所大學之一,其脫胎換骨的過程詳實紀錄在喬治.凱勒 (George Keller)所著《學校可以這樣經營:一所不知名學院如何成為全美前300大的故事》一書中。

依隆大學是怎麼辦到的呢?

關鍵的思維是──回到企業的本質。將教職員結合為緊密合作的共同體,著眼未來的策略規劃;重新定位學生市場,擬定行銷策略;健全的財務管理;嚴格的學業要求;處處可見品質的全面品質經營,創造獨特的課程以及課外計畫,追求如企業般的成長。

台灣的高等教育於20年間經歷質變與量變,少子化的趨勢加上國際化的激烈競爭,缺乏特色及競爭力的學校,必然會遭到淘汰的命運。

當今校務的經營,與企業經營並無二致,除「百年樹人」的教育工作外,更須進行品牌工程的打造,須具備憂患意識、強烈的企圖心,塑造願景與卓越定位,善用策略規劃,建立核心競爭力,導入全面品質管理,以提升競爭力邁向國際化。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

【2009/06/2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