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

科技人文觀》愛台灣 應引進大陸科技人才

馬總統的政見之一是承認大陸學歷,這項政策的初衷想必是照顧有大陸學歷的台灣人,沒想到卻引發大陸人搶台灣人飯碗的疑懼。不知是否因為這種似是而非的指控,這項政策就沒有下文了。

然而,不管是從經濟發展的布局、還是已經證實的經驗來看,台灣不僅應該承認大陸學歷,更應該開放大陸人才來台。

面對中國大陸的崛起,各國反應不一,但很少有像台灣一樣,採取堅壁清野的保護主義。原因很簡單,歷史經驗證實,保護主義最後只會害了自己。從19世紀末美 國的門羅主義,到70年代美國對日本情緒性的抵制,再到對中國多次貿易制裁,不僅對想要解決的國內失業與經濟蕭條問題毫無幫助,還將美國在世界各地擁有的 利益,徒然讓與歐洲甚至亞洲四小龍。

為什麼想要保護自己,反而受害呢﹖一個簡單的原因是,在全球開放經濟中,一個國家的任何行動,其他國家都會有所對策(當然,這限於該國國內沒有非理性的政治因素,而這種理性務實的國家日增。)例如,政府宣布放寬投資大陸上限為60%,香港立刻提出相應政策吸引台資留駐。

這種你有政策、我有對策的遊戲法則,現在更成常態。例如,不只美國科技公司將研發中心設在大陸,台灣科技公司也跟進。過去資金外移,是出走的第一步,現在是研發外移。資金外移掏空台灣,科技外移則進一步掏空台灣的未來。

面對如此局勢,有些人建議限制研發資金外移。但歷史證明,這種保護主義不但無效,而且禍及己身。例如,台灣鎖國,結果政府才剛鬆綁資金,研發的腳就往外踏 了。如此永遠慢半拍,政策也就永遠無效。政府如果限制科技人才來台,結果將是企業不斷到大陸設立研發中心,國本進一步掏空。因此,唯一有效保本的方法,就 是引進大陸人才。

引進人才,更具有科技上宏觀的戰略意義。當前大陸明顯形成一個無處宣洩的巨大人才庫,並且藉由政府壓力形成科技轉移的磁鐵,而台灣正在尋求產業升級,這二 者不謀而合。也就是擴大台灣科技人才的來源,配合台灣較具有優勢的供應鏈管理、服務管理、較高的薪資、比較好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在國際科技界累積的信 譽,以加州矽谷為榜樣,建立科技的群聚中心。

資訊科技的發展挽救了上一波1990年代初美國的經濟危機。當時矽谷與擁有一流大學的波士頓地區競爭龍頭,最後還是以移民為主的矽谷領導了美國經濟。可見移民的貢獻多大。

和台灣一般的民粹說法相反,引進外來人才、建立科技群聚中心,不僅不會造成失業,而且可以增加就業。矽谷領導美國經濟起飛,因此增加就業,前事不遠。台灣 高等教育訓練的一般型人才,距離企業期望甚遠,已是眾所周知;但另一方面,尖端人才卻供不應求。引進人才,僅填補企業需求,更連帶創造台灣社會對一般人才 的需求,正好解決當前大學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此外,引進外來人才、建立科技群聚中心,將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由傳統單純的研發,邁向研發管理、研發行銷、研發團隊領導、研發網絡建立等。

在矽谷待過的人都知道,不管研究能力、工作能力再強,移民永遠是為人作嫁,掌控者、最大利益獲得者還是美國人。這種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的強者智慧,才是國際間的生存之道。值得台灣學習。

【2008/08/0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