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1日 星期六

四模式 發揮社會價值

現任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INTERCOM)主席及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館長佛萊明(David Fleming)表示,博物館作為一種社會志業(so-cial enterprise),文物收集的目的是要讓公民共享文化精髓,而非少數菁英孤芳自賞,如此方能產生真正的改變社會價值。
他也建議,博物館經營者不只要了解自己的博物館的品牌力量與價值,更要知道企業的需求,才可能獲得企業界的支持。
佛萊明曾任英國博物館主席,管理過30家以上的博物館。以下是他參加INTERCOM2006台北年會的演講與專訪內容摘要。
我認為多元化、時間、夥伴關係、定位及人等五大元素,攸關博物館的發展;博物館作為「社會志業」,可以有四種模式。
第一是刺激經濟復甦的電擊器(Defibril-lator),典型的例子是法蘭克‧蓋瑞的知名作品—西班牙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據說光是在2001年,它就為畢爾包這個小鎮帶來超過1億英鎊的消費。
第二種模式是集體心理學家(Collective Psychologist),這樣的博物館通常有很強的社區或在地認同,特色是參與,而非資訊告知或指導。例如英國有家1876年建立的博物館,因為友善可親,深受居民喜愛,對居民而言,它既好玩又舒服,可躲雨,還可讓小孩跑來跑去,它幾乎是全英國最忙的博物館,持續帶給鎮民希望。
第三種是自由鬥士(Freedom Fight-er),這是種「有態度的博物館」,例如利物浦的國際奴隸制度博物館,將探討利物浦早期財富來源的跨洋奴隸買賣,讓人們可以對種族主義提問,挑戰無知與誤解,重新思考認同與歷史。
例如如果沒有跨洋奴隸買賣與美國非洲音樂的變形,利物浦可能不會孕育出「披頭四」(The Beatles)樂團,而如果沒有披頭四現象,西方流行文化的歷史可能會改寫。
第四種為「通往天堂的梯子」(Stairway to Heaven),是我個人最感興奮的模式。不同博物館是不同高低的階梯,引領民眾進入智識的天堂,這就像把觀眾從他們原來的所在樓層,帶往別一個樓層。這有賴推出具彈性的多元活動,雖然這比只展出永久館藏要貴多了,但這是博物館要能成為民眾進入智識的天梯必做的改變,因為如果我們無法吸引人們開始跨入博物館,我們就註定失敗。
博物館需要各方支持,當然少不了企業界。博物館經營者必須了解企業界的需要,才有可能獲得支持,因為商人通常是懷疑論者,他們不知道博物館能帶給他們什麼。只有明確讓他們知道博物館的價值以及可為他們帶來什麼利益,才能促進企業與博物館的合作。
商人知道好餐廳、好飯店、方便交通,對城市及發展生意很重要,但他們或許不知道好博物館能做什麼,事實上,博物館有助提升社區形象,帶來價值。我讓商人知道博物館的價值在哪裡,一個人聽懂後,下次他會帶朋友來,叫我直接解釋給他的朋友聽,或邀請我到商會去講,這就能增進彼此了解。
有些企業重視社會責任,有些重視行銷,博物館經營者要了解自己的博物館的品牌力量與價值,才能吸引企業人士,重要的是要知道企業要什麼。
博物館也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搖籃,雖然它可能要長時間才能看出效果,但重要的是,要營造對小朋友更友善的環境,這是博物館未來的趨勢。
父母帶小孩到博物館,或許會希望他們多看什麼,但小朋友通常是東張西望,除非看到真正吸引他們的東西才會感興趣,因此,博物館經營者必須設計各種彈性多樣活動,讓小朋友喜歡進博物館,從小習慣文化活動,才有可能為文化創意產業扎根。
【2006/11/1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