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8日 星期六

2004最佳商業書籍

■ 羅耀宗
歲末冬寒,《策略與企業》(strategy+busi-ness)雜誌端出「2004年最佳商業書籍」清單,反映了企業界審慎樂觀的氣氛。
和前三年一樣,該雜誌邀請知名企業經營者、學者、新聞記者,評選專業領域中最重要和最實用的書籍。「最佳商業書籍」清單分成「策略」、「領導」、「行為經濟學」、「資訊科技與創新」、「變革管理」、「消費」、「網路泡沫」、「公司治理」、「管理」等類,共計35本書(全文詳http://www.strategy-business.com/press/arti-cle/04409tid =230&pg=all)。本文只介紹其中四本。
高效核心經營模式
「策略」類中,鮑熙迪(Larry Bossidy)和夏藍(Ram Charan)所著《應變-用對策略做對事》(Confronting Reality: Doing What Matters to Get Things Right)一書指出,高效能策略管理的核心,是「以井然有序、嚴謹的方式,正視一家企業現在和未來的健全與獲利力」,也就是他們所說的「經營模式」。
這種經營模式,是一種心靈模式,先以合乎邏輯的方式,將構成企業的許多要素(從市場,到損益表,到領導統御要素等等)化整為零,再將它們合而成為三個成分──外部現實、內部活動、財務目標──然後進行分析,思考如何將所有的要素連結起來。作者指出,遇有新資訊加進來,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去檢討、分析、調和三者之間的關係因而發生的變化。面對現實世界的變動,帶來威脅和機會時,這也是個早期警報系統。
這套經營模式,能夠幫助你瞭解業績的浮沉,到底是景氣循環變動造成的,還是起於更為重大的原因,可能對企業或整個行業的獲利力產生長遠的影響。作者說:「有人試圖以否定或視而不見的方式,化解變動所製造的破壞性力量。但是置身於新環境,挺身面對現實,是優先順位最高的領導統御要務──對組織中所有階層的每一個人來說,這是不能討價還價的行為。」
意志比動機重要
二次世界大戰後,「意志力」(will或volitio )的觀念在社會學中遭到冷落,因為讓人聯想到納粹德國和日本帝國等粗暴殘忍的政權。近來幾位知名的社會學家,卻高聲疾呼重新重視意志力的重要性。在「管理」類中,瑞士聖加倫大學的領導學教授布魯克(Heike Bruch)和已故的倫敦商學院教授葛瑟爾(Sumantra Ghoshal),所著《起而行:高效能經理人發揮意志力、締創成果、停止浪費時間》(A Bias for Action: How Effective Managers Harness Their Willpower, Achieve Results, and Stop Wasting Time;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4)一書,集中火力討論意志力的觀念。他們說,只有約10%的經理人表現強大的意志力。
這本書先談如何喚回個人的意志力,接著設法幫助別人恢復意志力。意志就像信心和勇氣,是一種由內外發的程序:你需要意志力,去把意志力找出來!對個人來說,單有「動機」還不夠,他們必須像作者所說,「跨過盧比孔河(Rubicon)」,下定決心才行。
一旦越過這個門檻,優先要務就會變得十分清楚,想法和情緒之間的衝突也會消失不見。這時,就可以起而行動。跨越門檻的激勵,往往來自外部的挑戰,例如企業遭逢危機或者新上司到任。作者舉了幾個例子,說明組織面對挑戰時,經理人因應考驗的行動,如何改變組織的活力和品質。
拱心石壯大生態體系
至於「資訊科技與創新」類,哈佛商學院教授伊恩希提(Marco Iansiti)和顧問師雷文(Roy Levien)所寫《拱心石優勢:企業生態體系的新動態,在策略、創新和永續經營上的含意》(The Keystone Ad-vantage: What the New Dynamics of Busi-ness Ecosystems Mean for Strategy,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4)一書,提出原創性的概念,主題引人入勝。所謂企業生態體系,是指由供應商、流通商、外包代工公司、相關產品或服務生產商、科技供應商、使用者,以及其他許多組織構成的鬆散網路。
扮演拱心石角色的企業,則在所創造的企業生態體系中,居於舉足輕重的關鍵地位。它不斷推出新產品,改良搜尋技術,設法壯大整個生態體系,以確保本身的生存與繁榮。
伊恩希提和雷文列舉的企業拱心石(拱心石是指拱門最上端的石頭),有微軟、沃爾瑪(Wal-Mart)、eBay等知名企業,也包括一些有趣、名聲沒有那麼響亮的公司。例如,香港已有一個世紀之久的貿易商利豐集團,是成衣業的樞紐,和40國的8,000多家專業公司建立起關係。利豐利用複雜的資訊科技工具,協調龐大的全球性供應鏈,以滿足Gap和Limited等零售商的需求,而且引導投入生產的企業,雇用員工超過百萬人。
伸手扶持商業夥伴,是拱心石公司明顯有別的特色,因為拱心石公司的成敗,取決於所處生態體系的強弱。作者表示,競爭也因此重新定義:「攸關重大的戰鬥,不再是個別公司之爭,而是企業網之間的競爭。創新和營運已經成為一種集體活動。」
選擇更多 生活更糟
「行為經濟學」類中,斯沃斯莫爾學院的社會理論教授史瓦茲(Barry Schwartz)在《選擇的弔詭:多反而少》(The Para-dox of Choice: Why More Is Less ;Ecco, 2004一書,借用探討人的心理面如何影響經濟結果,以及經濟結果如何影響心理面日益增多的研究,深究兩個問題:我們其實不是根據理性去做選擇?繁榮真的令我們幸福快樂?
根據經濟理論,更多的選擇當然更好。除了得花時間去評估所有的選擇,心理面也阻礙我們抱持純粹客觀的態度去評估各種選擇。比方說,即使期望結果(利得金額乘以發生的機率)相同,大部分人喜歡機率高的小利得,甚於機率低的大利益。把商品的價格訂高,如果支付現金,給予折扣,和把價格訂低,以信用卡購買外加一筆費用,即使最後的價格相同,消費者對它們的看法卻大不相同。
個中的含意是,更多的選擇,其實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糟。史瓦茲說:「人們面對相互衝突、各有利弊得失的選擇時,所有的選擇看起來反而都不吸引人。」相關的分析指向一個結論:商品陳售架上,穀物食品的品牌太多,對我們的心理「福祉」沒有好處。史瓦茲傳遞的訊息,對現代資本主義感到不安的許多人(包括環保人士),一定深有同感。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著有《Google:Google成功的七堂課》,設有個人網站「自投羅網」:http://www.andrewlo.idv.tw)
【2005/01/0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