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5日 星期日

案例分享》毛衣廠求生記

【經濟日報/蔡明田、李國瑋】
隨時代環境變遷,毛衣業從過去台灣的主力出口產業,逐漸步入夕陽產業。然此不意味著台灣針織毛衣業從此走入歷史,反而在大環境的歷練下,形成獨特的經營模式。
以台灣毛衣業的規模、能力而言,面對工資高昂、低生產成本國家興起,無論是通路鋪設或品牌形象建立都力有未逮,故策略上多以提供客戶具特色的毛衣為主。所謂特色的毛衣是指擺脫低價位毛衣生產者的形象,利用高級原料和設計能力來提供差異化產品,在符合客戶少量多樣需求的前提下,和中國大陸低價毛衣區隔,並以較低價格來和歐美知名品牌形成差異。
在此環境背景下,網絡式組織應運而生。此類型企業經營模式主要有以下特性:
1.資本額少,即固定的生產設備少,因而固定成本低。因為毛衣業的需求非常不穩,接單量少,亦不致於虧損嚴重。
2.營運極具彈性,可隨時因應國外買主不同的需要,而選擇不同的代工廠,可迎合少量多樣的要求。
3.可將加工繁複的工作(如縫合、染整),外包給工資便宜的產地。
4.公司集中心力找尋毛衣新紗種和新款式的設計,提高客戶下單機會。
透過「網絡式組織」的經營模式,台灣成衣業者得以在惡劣的環境下,取得一席之地,但也同時存在一些營運風險,包括:
1.缺乏傳統組織對生產作業的緊密控制:由於織片、縫合外包,在公司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很難一一督導品質。
2.供應可度難料:公司費盡心力爭取到客戶,但若找不到合適的代工廠,再多的訂單也是徒勞;或是生產的某個環節工資難達成共識也可能造成訂單流失。
3.網絡結構公司的創新與設計容易被「剽竊」:當公司開發新的款式並交給代工廠製造時,競爭同業很容易掌握到新品訊息,甚至拿到新品,進而向國外買主推薦。
此外,近年來美國實施原產地認定新標準後,將成衣的原產地改為縫合地,使得廠商原本在國內進行剪裁,再於海外縫合輸出的加工模式不再可行,這些都是這類公司所可能面臨的嚴峻挑戰或潛在問題。
【2006/10/1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