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15日 星期一

企業廣角鏡》手機?守機?【2004/11/15 經濟日報】

■ 葉匡時

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必備的工具,不論我們在哪裡、做什麼,都會帶著手機,就怕會失掉重要的訊息或機會。因此,手機其實是現代人「守」著時機或「守」著機會的重要工具,手機也就變成了「守機」。
汽車與手機是近代人類社會最重要的兩個發明,它們的出現大幅縮短人際間的距離。汽車縮短人際間的物理距離,手機則縮短人際間的心理距離。任何人有任何的感覺、想法或訊息,都可以毫無遲延地瞬間傳遞給對方,這對人際之間的互動方式以及社會結構造成重大的改變。
在固網電話時代,我們知道打電話到什麼地方(如某人的家),但是並不確定接電話的人是誰。所以,電話一接通後,我們的第一句話通常是:「請找某某某聽電話。」手機則顛覆了這個現象,現在我們可以確認接手機的人,卻未必知道接話者身在何處。所以,打手機給對方的第一句話常常是:「你在哪裡啊?」這個例子說明,人際之間的溝通更為直接,一接通電話就是你我之間,無須確認身分,也無須經過別人傳遞訊息。
在有固網電話而沒有手機的時代,我們約會通常是先固定好在某日某時某地見面。手機出現後,常常會先說個大概時地,屆時再用手機確認。我們開始變得比較不守時,約會時間快到了,打手機告知對方,自己會遲到一些,已經習以為常,不會被視為不守時、不禮貌。
「守時」這個規則已經被手機打破了,現代人的「守時觀」是一種動態的守時,約定雙方可以輕易而持續地更新相互期待的「時點」。這個例子說明,人際之間的交流更為動態,規則可以迅速調整。
但從這兩個例子,我們也可以體認到,人類對手機的依賴也會愈陷愈深,因為我們要透過手機改變約會時地、掌握對方動態、接收並掌握及時訊息,乃至於付費或娛樂等等。手機已經不是單純的溝通工具,而是掌握機會的渠道。無怪乎,許多人吃飯、開會、看電影時都不願意關機,深怕機會稍縱即逝。
對於講求速度的企業而言,不少經理人必須24小時開機待命,許多決策必須透過手機及時做出。問題是,這樣的決策品質會好嗎?對工作與生活的品質影響是什麼?時時刻刻守著手機的我們,究竟是手機的主人、還是手機的俘虜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