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4日 星期六

新書快遞》大崩壞

■ 台北訊
作者:賈德.戴蒙
出版:時報
作者抽絲剝繭般檢驗好幾個人類社會的體質,從生態環境、農業、歷史、人口等具體資料下手,歸納出五個社會崩壞的重大線索:盲目破壞生態環境(不自覺地斬斷生存命根)、氣候變化、敵人入侵、與友邦的貿易關係生變以及社會面臨危機的應變能力不足。進一步尋思,我們會發現,人類社會的死因,大抵來看,自殺的成分多於他殺。生態環境破壞,社會體質虛弱,自然不敵氣候的嚴酷考驗,也難以應變。
沒有這種末日演練,我們實在難以察覺我們的社會到底是往哪個方向前進:是往更美好的未來,還是一步步接近崩壞的邊緣而不自知?
我們認為農業發展可以餵飽更多的人口,讓社會更富足、科技更進步;盧安達人民也相信如此,他們不遺餘力地耕種,不斷生兒育女,人口密度居世界之冠,整個國家不是農田、園圃就是香蕉園,連陡峭的山坡上也都種滿了作物,到頭來卻有將近100萬人死於饑饉、戰亂和種族屠殺。在特洛伊戰爭中,沒有人相信卡珊德拉的末日預言。如果特洛伊人肯聽卡珊德拉的話,不讓木馬進城,必然會有不同的命運。
本書沒分析到的地區(包括我們居住的台灣),正是最好的習題,留下思考的空間與方向。我們可以利用作者提出的人類社會崩壞的重要因素,檢視自己的國家與家鄉:台灣社會承載力的底線是多少?產業(農業、漁業、林業)是朝永續經營的方向,還是賺一天算一天,習於用完即棄的利用形態?氣候變化、天災(不管是洪水或乾旱)是不是有人為因素?與友邦的經貿發展如何?有沒有敵人虎視眈眈地看著我們?在今天複雜的國際關係下,沒有永遠的盟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我們又該如何自處?此外,就社會傳統核心價值而言,哪些應該固守,哪些又該修正甚至揚棄?
過去崩壞的人類社會,幾乎無一能為末日設想,似乎這也是末日來得令人措手不及的原因。我們可以藉由本書,悄悄在腦海演練末日情景,並積極思考自己能夠做什麼(參看第16章延伸閱讀的建議),共同為人類這個生命共同體的生存而努力。畢竟,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無異於另一個孤懸在太平洋中的復活節島。
【2006/02/0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