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15日 星期六

台灣應從生產走向創造性產業(上)

2005/01/14
經濟日報記者 戚瑞國整理
經濟學人雜誌北京分社主任麥傑思(James Miles)在這次台灣專題報導中開宗明義指出,兩岸交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僅因為台灣和中共當局都採取務實態度,也因為兩岸經濟相互依賴,有助遏制任一方朝開戰傾斜。但他也不排除爆發戰爭的可能性。
在台灣意識高漲下,經濟學人雜誌表示,兩岸統一只有在歐洲聯盟的框架下在台灣才有市場。麥傑思預測,台灣與中共爆發戰爭的機率不大。理由之一是,北京當局大致仍延續過去25年來務實發展經濟的路線,不致貿然行動。台灣領導人也是務實派,儘管可能誇口,但也明白更改國號是得不償失。
三通促進兩岸IT業發展
麥傑思指出,兩岸另一個打不起來的理由,是中國大陸、台灣和美國的經濟正快速整合、互相依賴。事實證明,警告台灣產業會因大陸磁吸效應而「空洞化」的說法,其實是錯的。台灣當局也體認到,中國大陸可成為台灣資訊科技(IT)產品的製造基地,兩岸合作解決三通的障礙,其實對台灣有利,台灣應從生產走向創造性產業。
未來數年台灣要修憲、獨立的聲浪會日益高漲,但麥傑思認為,陳水扁如果「明智的話」,就會以兩岸共存共榮作為八年任期最重要的政績,但那需要謹慎而行。
面對台灣產業外移,麥傑思認為,台灣製造業遷至中國大陸,非但未傷害台灣的資訊科技(IT)業,反而因成本降低和全球市占率擴增而受惠,直接三通可進一步促進兩岸的IT產業發展。
台商的資本投資已讓中國大陸躍升為IT設備世界工廠。大陸2002年超越日本和台灣,成為僅次美國的世界第二大IT硬體製造國。仔細深究可察覺,大陸IT出口值與源自台灣的IT零組件進口值差不多。大陸前200大出口商中,名列前茅的是鴻海、廣達、華碩等台灣IT公司的子公司。
近年來海峽兩岸已建立起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對台灣而言,中國大陸已是最大出口市場。對大陸貿易順差龐大,讓台灣擁有全球第三大的外匯存底。台商反應,在商業競爭全球化的時代,到大陸投資設廠有助維持競爭力。
即便有些勞力密集廠商正逐漸轉移到越南等工資更低的地方設廠,但新一波台灣投資持續擁向中國大陸,既尋求技術勞工,也放眼大陸所得日增的消費者市場。
台灣企業在中國大陸僱用約1,000萬人,有助緩和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維持社會安定。拜台商投資之賜,大陸IT產品幾乎占2003年總出口值三分之一,官方估計2010年IT產值可望增為目前的三倍,但得靠台灣企業的幫忙。
台商在大陸僱用1,000萬人
最令台商頭痛的是兩岸遲遲未直接通航,仍需經第三地轉機。從台北到上海直飛只需90分鐘,如今得耗費六、七個小時。據估計,直航可降低運費成本15%到30%,海運速度快一倍,搭機費用每年可節省3.9億美元。
礙於直接三通牽扯出該不該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整合、互相敞開市場、讓大陸人士到台灣投資和工作等複雜問題,政治阻力不小。但若純就經濟考量,直接三通是眾所期待的,在IT產業尤其如此。
1995年李登輝訪美事件可說是台灣、美國與中國大陸三邊關係生變的轉捩點,兩岸歧見因此更形擴大,甚至可能走向軍備競賽之途。
身處其中扮演兩岸調人的美國,也從協防台灣轉為軍售台灣,華府決策高層甚至比台灣當局更擔心兩岸爆發軍事衝突。
麥傑思指出,當年李登輝總統訪問美國母校康乃爾大學,還打破慣例發表公開演說。北京當局認為李意圖藉此爭取國際社會支持台灣獨立,所以一定要動用武力嚇阻台灣走向獨立。
基於這樣的思維,中共才會接連兩年在台灣海峽展開大規模的軍事演習。1996年以後,中共不再發射飛彈,卻在華南沿岸部署大批的短程彈道飛彈,並向俄羅斯購買大批武器,包括戰鬥機、潛艦與反艦飛彈。預料不出幾年,台灣的軍事優勢會輸給中國大陸。
李登輝訪美之後的十年,美國的兩岸政策也逐漸產生變化,華府官員愈來愈擔心台海會發生戰事。1995年中共舉行軍演時,柯林頓總統調派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協防台灣,規模之大為越戰以來僅見。到了2001年布希總統上台後,美國不但放寬軍售限制,還強化與台灣的軍事同盟關係。
麥傑思認為,面對中共強大的軍事威脅,台灣心理充滿矛盾,島內才會為了軍購問題吵得不可開交,造成朝野政黨嚴重對立。原本台灣的國防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例一向高於中國大陸,不過這種情形在2000年出現變化,中共國防支出的比重開始超越台灣,目前逼近大陸GDP的4%,高於台灣的2.5%左右。
台美官員對中共威脅有基本認知上的差異,儘管美方已向台灣說明中共的軍事實力,但台灣官員似乎不願接受中共威脅「迫在眉睫」的事實。加上近來島內出現攻擊性的言論,也令美方擔心,萬一台灣主動發動攻擊,兩岸情勢可能加速失控。
爆發戰爭兩岸要付代價
中共動武要冒很大的風險,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可以用武力解放台灣,反而會影響整個領導班子和共產黨的威信。
兩岸一旦爆發戰爭,台灣和中國大陸都要付出慘重的經濟代價。
麥傑思強調,在「經濟第一」和「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前提下,中共應該不會輕舉妄動,冒然對台動武。
海峽兩岸分隔近一甲子以來,雖然打過八二三、古寧頭等戰役,但戰火皆未延燒至本島。後來儘管在外交場合上台灣節節敗退,但經濟上兩岸仍可說是互相依賴,民間交流更是日益頻繁;大陸和美國因此均希望暫且擱置台灣問題。不過台灣在民進黨主政下,對「國家認同」問題已愈來愈不耐煩,逼著大陸和美國表態。
麥傑思認為,布袋戲這個傳統戲曲就是台灣意識的象徵,布袋戲反映台灣與中國大陸糾纏的歷史文化淵源,但也可看出台灣追求獨特身份的努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