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28日 星期四

IT整合 讓金融業變高又變壯 【2004/10/28 經濟日報】

■ 吳昇奇
台灣金融業歷經數次重大的轉折,從80年代開放設立民營銀行,到2001年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巿場生態不斷改變。金融業競爭熱度有增無減,銀行與信用合作社等類型的金融機構有50多家,外商銀行也逾30家,更遑論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之後,所面臨的全球競爭與挑戰。
近年相繼成立的金控公司,都以提供銀行、證券與保險等服務的統合規劃為訴求。大多數金控公司的個人理財中心,在設計裝潢等硬體部分非常出色,理財專員的建議與規劃能力等軟體部分,仍嫌不足。
巿場競爭激烈,大家都想爭取金字塔頂端的最佳客戶,但外商銀行往往比本國銀行更容易獲得青睞。原因在於,外商銀行不論是在產品種類或操作能力上,都比本國銀行更為靈活,可提供個人客戶更多的選擇與避險工具。
法人客戶也有相同問題。一般企業向銀行借貸,真正的需求可能不僅是取得資金。例如貿易商的生意模式是,先在台灣下訂單,再用人民幣購買商品,外銷後取得客戶的美元付款。因此,貿易商需要銀行針對多幣別的資金運作,提供最有效率的作法。國內許多在海外發行全球信託憑證的高科技公司,仍透過外商銀行協助募資,顯示本國銀行仍有極大的提升及改進空間。
銀行主要營收來自存放款利差,本國銀行不缺資金,缺的是好客戶。如何在屈居劣勢的先天條件下,成功擴張經營版圖,企業治理與風險控管是重要課題;慎選客戶並從中獲利,則是金融業致勝的關鍵。如何以一套全方位的機制來提升內部水準,資訊科技(IT)扮演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
■ 以資訊整合取代架構整合
不論是富邦銀行併購台北銀行,或是國泰銀行併併世華銀行,金控公司每次的併購併行動都在快速擴張經營實體。擴張策略是否能產生預期綜效,直接決定於併 購成功與否。
事業體系與新成員各有不同的IT架構,是整併過程的一大挑戰。過去所謂的整合,是在各個領域都選擇最好的解決方案加以組合;然而,結合不同供應商所提供的異質產品,往往無法符合「最好」的期望,反而成為一支耗時費力且效能不彰的雜牌軍。
IT架構的徹底整合與IT資源的充分運用,攸關後檯辦公室的運作效率。因此,以整合為目標,金控公司必須找出最重要的課題。
IT架構整合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客戶資料的流通與共享,採取單一品牌的IT架構與解決方案,是當前最有效的整合作法。
即使如此,技術架構的整合仍須投注大量時間、心力與資源,為了快速獲得成效,金融業者可以改由另一個角度思考,從資料整合著手。技術架構整合是一個必行的大方向,資料整合則是在這個大方向之下的明確目標,協助金融業逐步朝整合的目標邁進。
舉例來說,客戶在券商的營業單位開戶時,必須同時在與券商合作的A銀行B分行開戶,即使客戶本身在A銀行的C分行已有帳戶,仍須為了交易股票開新戶。這種普遍可見的情形,說明連銀行內部的客戶資訊都無法流通,更遑論集團化的金控公司。
更重要的是,這個案例顯示資料整合的重要性。光是整合單一客戶與金融集團所有業種的往來資料,就是相當浩大的工程,然而,營收成長關鍵也全繫於此,經過良好整合的客戶資料,可望帶來更多的潛在商機,甚至提供開創及占領新巿場的契機。
■ 客戶資料中樞的優勢所在
因此,Oracle提出客戶資料中樞的作法,讓金融業在曠日費時的IT架構整合之外,還有更快速有效的整合選擇。所謂客戶資料中樞,是指完全整合的客戶資料管理解決方案,可集中、複製及豐富客戶資料內容,還能達成所有客戶資料來源持續同步化。
例如某客戶修改信用卡帳單地址,其他同樣儲存有客戶地址的資料來源也會自動更新。這樣的一個小動作,就能大幅提升整體效率與生產力。
尤其當前銀行競營消費金融,客戶資料不全,很容易發生對同一客戶催繳又放款的矛盾行為,如果擁有足可信賴的客戶資料基礎,就能更順利推出新服務,進而提升營收。
值得注意的是,客戶關係管理、資料倉儲與商業智慧這些近年來在金融業流傳的IT熱門名詞,若缺乏正確、完整且一致的資料基礎,不僅無法達成預期的應用目標,甚至還可能以錯誤資訊誤導經營決策,足見資料整合對金融業的重要性。
客戶資料中樞還能解決另一個困擾金融業多年的問題,即存在於後端的專屬系統。相較於標準化開放系統普及各行各業,金融業仍無法放下專屬系統的包袱,透過客戶資料中樞的作法,釋出存在於專屬系統的資料,拓展資料的用途與價值。此舉不僅可降低專屬系統的負載,還能降低金融業在專屬系統的高昂投資,以降低成本、開創營收等多管齊下的作法,提升經營績效與獲利表現。
(作者是美商甲骨文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