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28日 星期四

管理課題》企業創新健檢 【2004/10/28 經濟日報】

■ 蔡翼擎

「創新」是在高度變動的環境中建立競爭優勢的不二法門,對企業經營者來說,檢視企業的創新體質,並與競爭者比較,實為重要的策略規劃動作。但如何衡量企業創新體質之良窳?
■ 創新健檢指標
管理學者賴世葆日前在中華民國企業經理協進會座談會上指出,實務上,企業經營階層可以抓住幾重要的指標,來為企業「創新」作一快速的健檢:
1.研發密度:,亦即衡量企業在研發上投入多少。這個指標通常可以研發支出的量化數據作代表。依據工業局定義,所謂「科技產業」,是研發支出占營收5%以上的產業,「高科技產業」則占8%或9%以上,因而R&D支出與企業的科技及創新程度高度相關。
不過,此指標還須考量產業特性,傳統產業等非資訊科技產業,若能達到全國平均的2%水準,創新性投入就不算少了。
賴世葆認為,研發支出顯示企業經營階層對企業創新的承諾及決心,是經營階層實踐創新企圖或野心的具體行動,穩定而持續的研發投入可以提升創新能力。
2.創新度:另一項衡量指標是「創新度」,亦即衡量總營收中有多少比率來自新產品。如果長年沒有新產品,營收全數來自舊產品,這代表企業創新度甚低。或許企業創新發揮在流程改造的成本降低上,即使如此,創新度亦低於推出新產品的企業,因為新產品創新對企業財務的貢獻,通常遠大於成本降低型的改良式創新。
經營者可以「創新度」指標,觀察企業創新度的消長,如果過去三年創新度一直降低,必須儘快開發新產品,否則「錢景」堪憂。一旦既有產品的顧客忠誠度下降,移轉到競爭者的新產品,市占率便會明顯下降。除了檢視本身創新度的走勢,還可與同業比較,但必須加計競爭者的新產品開發速率,才能精確衡量市場競爭態勢消長。
■ 創新強調商業影響
賴世葆指出,許多經理人搞不清楚「創新」 (innovation)與「發明」 (invention)的差別,以致陳義過高。創新強調的並不是「原創性」 (initiation),而是「商業影響」 (commercial Impact)。創新不一定要有原創性的發明,但一定要有商業上的影響,因此推動創新,要問一個關鍵問題:「誰來支持(創新)市場化?」,換言之,創新能否成功,關鍵在「資助」 ,亦即誰提供資金讓創新產生商業影響?
賴世葆舉美日企業作法的不同為例。美國企業原創力向來高人一等,但之後的市場化能力,日本企業則獨步全球,許多日本專家派駐美國,尋覓具商業價值的原創性發明加以市場化,許多高科技產品賣得很好,背後的推手都是日本企業,商業利益也就落入日本企業口袋。
創新還須注意跨部門的整合問題。涉及創新最深的部門包括研發、製造及行銷。目前最新的創新管理方法是採「同步工程」,即在研發階段,製造部門及行銷部門就介入。
國人研發製造的第一部車「飛羚」,從製造的角度來看,是成功的,性能、造型都不錯;行銷則不成功,產品市場化成效差,賣得並不好。
賴世葆說明,製造部門提早涉入通常可以降低創新產品成本,而行銷部門提早涉入,則可使創新市場化的可能性提高,甚至有時行銷途徑的創新,本身就是一種創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