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氣候變遷政治學

2011.06.10
【作者/安東尼.紀登斯 出版/商周出版】

《新書簡介》
氣候議題如此迫切,為什麼少有人認真面對?為什麼多數國家與領導者無動於衷?為什麼當未來生活搖搖欲墜,我們還是被動地過一天算一天?關於氣候變遷、綠色政策和國家發展,我們需要一個新型的政治態度!社會學大師紀登斯繼《第三條路》之後,再度提出全新的政治途徑與思考! 對於全球氣候變遷所造成的人類生存危機,如果我們再不加以控制,將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然而,對決策者和大多數民眾來說,氣候變遷只是「知道但不掛心」的議題。我們承認氣候變遷很重要,甚至也相信它迫在眉睫,但大部分時候我們只著眼於當下的方便與利益。政治人物也意識到其中的危險,但此刻他們的回應主要還停留在表態的層次,而非落實在具體的做法上。 政治行動與干預,無論處於地方、國內或國際層次,都將對我們能否控制全球暖化,以及我們如何適應已經發生的暖化,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社會學大師紀登斯表示,目前我們仍缺乏一套有系統的氣候變遷政治學。傳統的政治學無法讓我們處理所面對的問題,另一方面,綠色運動者所提供的解決方式自始就出現瑕疵。 紀登斯譴責環保戰士們老是悲觀地恐嚇大家,因為如果想要大家改變習慣,勾勒一幅美好快樂的願景,要比悲觀恐嚇一個悲慘世界的效果還要好。他反對許多環保人士苦行僧似的理想,認為這些理想不可能吸引得到社會大眾的選票。 紀登斯不認為氣候變遷這個問題龐大到國內政策無法應付。解決之道在於︰首先得將氣候變遷這項議題納入日常生活之中;其次,則是要避免政治上的兩極化,即支持與反對的嚴重對立,並提供企業、消費者與政治領袖足夠的誘因;最後,氣候變遷問題需納入地緣政治的討論範圍之內。 紀登斯提出一系列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建議,深度考察氣候變化與能源安全之間的關聯。紀登斯這本著作勢必成為這個領域的經典,面對這場足以構成人類文明危機的氣候浩劫,心存關切的人,絕對不能錯過這本好書。
《內容摘錄》
這是一本關於惡夢、大災難,以及夢想的書。這本書也與每日生活有關,與讓我們生活得以存續的例行運作有關。它也和休旅車有關,又稱運動型多功能汽車,或四輪傳動車。本書持續詢問一個問題:為什麼還有人開休旅車?即使只有一個人,只多開一天,都不應該。那些休旅車駕駛人必須知道,他們的作為讓前所未見的世界氣候危機更加惡化。面對這些問題,還有什麼比他們可能正在損害人類文明的根基更令人憂心的呢? 為了避免讀者無法明白,我要趕緊補充一下,休旅車只是一種隱喻。我可以這麼說:我們都是休旅車駕駛,因為我們當中太少人準備好面對此刻我們所面臨的威脅之深。對大多數人來說,柴米油鹽與抽象事物之間總存在著一道鴻溝,即使這個事物預示著未來氣候失序的可怕景象。幾乎全世界的人都聽過「氣候變遷」這個詞,也多少知道其中含意。它指的是現代工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正使得地球氣候逐漸暖化,對未來可能造成毀滅性的結果。但多數人就算不是完全沒努力,對於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仍然做得太少,而這些習慣正是氣候變遷即將帶來的危機之根源。 氣候變遷並不是偷偷摸摸地朝著我們而來。相反的,已經有許多著作討論氣候變遷及其可能結果。有識之士在這四分之一世紀,甚至更長的期間以來,已經表達對於地球氣候暖化的嚴重憂慮,但卻沒有產生多少影響。在過去幾年來,這個議題已經躍入討論與爭辯的最前線,而且參與者非僅單一國家,而是橫跨世界。然而,就全體人類社會而言,我們才剛開始採取必要的步驟,以因應我們與後代子孫面臨的威脅。全球暖化議題不同於其他問題,它牽涉範圍甚廣,而且主要是關乎未來。許多人表示,要對應此一問題,我們必須以接近戰爭的規模來進行動員;但在這個戰爭中,並沒有可識別、可與之交鋒的敵人。我們要處理的危險看來是抽象且難以定義的,但可能極具毀滅性。 然而,即使得到再多關於威脅的訊息,我們仍然難以面對,因為這些威脅感覺上有些不真實,而且日子還是得過下去,不論歡喜悲傷。氣候變遷政治學必須處理我所說的「紀登斯的弔詭」(Giddens’s paradox)。也就是說,由於全球暖化帶來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並非有形的、立即的、明顯可見的,就算危害很可怕,許多人依然會袖手旁觀,未採取實際的作為。等到這些危害變得可見且嚴重時,再來採取嚴峻的措施,顯然已經太遲了。

紀登斯的弔詭

我們對於氣候變遷問題的回應,在各個層面上幾乎都受到紀登斯的弔詭所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對許多民眾來說,氣候變遷只是個依稀存在的議題,而非燃眉之急。民意調查顯示,社會大眾同意全球暖化是一個主要的威脅,但只有少數人願意為此大幅度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對菁英份子而言,氣候變遷只是方便他們進行姿態政治(gestural politics)──聽起來規模浩大,但大部分欠缺實質內容的計畫。 社會心理學家所稱的「未來效果貼現」(future discounting)更突顯了紀登斯的弔詭的重要性;更精確地說,前者是後者的下位概念。由於未來的事情總不如眼前的事情真實,因此,人們通常會偏好目前能得到的一點好處,甚於未來能得到的更大好處。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風險上。菸盒上標明「吸菸致死」,人們清楚知道抽菸的危險,但為什麼許多年輕人還是要抽菸?至少有部分的原因在於,對十幾歲的青少年來說,他們幾乎無法想像四十歲的情況,那是香菸真正的危害開始發威並且對生命產生威脅的年紀。 有許多影響會讓人麻痺或缺乏因應作為,紀登斯的弔詭即位在此類影響的核心。回頭想想休旅車的例子。在美國,許多人選擇休旅車的部分原因在於小布希任職總統時,並未如同其他一些國家,對耗油的汽車進行課稅。美國以及其他部分國家的汽車公司持續銷售休旅車,並因此獲得可觀利潤。而且他們對自己的銷售行為也有合理的說詞。休旅車在崎嶇的地勢相當實用。而都會裡的駕駛之所以選擇休旅車,通常是因為風格品味,也因為休旅車相對於小型汽車在事故時能夠提供更好的保護。但不是所有休旅車的駕駛者都是陽剛味十足的男人。也有女性的休旅車駕駛,她們覺得休旅車提供了安全感。 人們也因為其他理由而繼續駕駛休旅車。科學界已有高度共識,認為氣候變遷是真實且危險的,而且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然而,少數科學家(氣候變遷的「懷疑論者」)反對這些主張,他們的意見也引起媒體的高度重視。如果有任何人要求改變浪費汽油的生活模式,駕駛人總是可以說:「這還沒被證實,不是嗎?」另一種可能的回應是:「除非別人先做,否則我不打算改變什麼。」而且他還可以指出某些人駕駛更耗油的車,像是賓利或法拉利。還有另一種回應是:「光靠我一個人的改變,不會產生任何影響。」或者他會說:「我需要一點時間才能改變。」我們不能低估習慣的強大力量。對此,即使是那些最瞭解、最為堅定的環保運動者(他們根本沒有汽車)也必須與一個事實奮戰:在未來可能出現大災難的陰影下,我們還是必須在此時此地的各種限制下,努力過活。 至於休旅車,對我們的世界來說,從坐而言到起而行,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政治人物已經瞭解到問題的嚴重性與急迫性,許多國家近來採取了大規模的氣候變遷政策。在過去幾年來,我們已經跨越了一個門檻:大部分的政治領袖都明白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危害,以及因應的必要性。但這只是第一步:將議題排入政治議程。第二步則必須將議題嵌入我們的各項社會制度,讓它成為社會大眾每日生活的關切事項,關於這一步,如先前所述原因,我們還有很多工作得做。國際社會已經準備就緒,至少理論上是如此。以限制全球暖化為目標的協商會議已由聯合國展開,從一九九二年的里約高峰會開始,一九九七年在京都,然後二○○七年在峇里島,這些會議旨在達成全球性的溫室氣體排放減量。這些協商仍持續進行中,但具體的成果極為有限。 本書多數篇幅著重於工業化國家的氣候變遷政策。這些國家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到大氣層中,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必須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負起主要的控制責任。他們必須帶頭減少排放,建立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並促進必要的社會改革以整合所需要的各種改變。如果這些工業化國家不做,沒有別的國家會做。 我將提出一項教人有些吃驚的主張:目前,我們並沒有氣候變遷的政治學。換句話說,我們尚未發展出一套分析方法,可以找出必要的政治革新以實現限制全球暖化的期望。缺乏此種分析方法是相當奇怪且說不過去的,因此我撰寫本書以彌補這樣的欠缺。我的方法以現實主義為基礎。許多人說,因應氣候變遷是個過於困難的課題,無法在正統政治學的範疇內加以處理。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同意這樣的說法,因為既有的政治思考方式必須有深遠的改變才行。不過我們必須配合既存的機制,且以尊重議會民主的方式進行。

國家角色與市場機制
國家將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因為許多權力仍掌握在其手上,無論所談及的是國內或國際的政策。我們不可能強迫任何國家簽署國際協議;即使國家同意簽署,落實協議事項的責任主要仍落在個別政府身上。排放權交易(emissions trading)市場只有在碳價格有上限時才能發揮功效,還有一點相當重要,決策與其落實必須以政治的方式進行。科技進步對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至關緊要,但需要國家政府的支持才能讓它發動。目前存在的主要超國家實體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由於對會員國的控制力相當有限,因此高度依賴會員國所做的決策。 在緩和氣候變遷的問題上,市場機制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而不僅只於排放權交易制度。市場的力量在許多領域中都可以產生其他組織或體制無法達成的結果。理論上,當環境財(environmental good)可以進行定價而無損其他價值時,就應該加以定價,因為藉由財貨的交易競爭將創造出更大的效能。但是,再一次地,國家的積極干預是必要的。伴隨經濟過程而來的環境成本通常形成經濟學者所稱的「外部效應」(externalities):這些環境成本並未由產生成本者所支付。而公共政策的目的即在於盡可能確保此類成本的內部化(internalized),也就是將成本帶回市場。 國家政府當然是由多種不同層級的政府所組成,包括行政區、自治區,以及地方政府。在全球化的時代,國家在政治學者所稱的多層次治理之背景下進行運作,一方面在國際競爭舞台上伸展力量,另一方面強化對行政區、自治區,及地方的控制。強調國家在氣候變遷政策中的重要性,並非主張退回到中央集權由上而下的治理。相反的,最引人注目的開創,可能是透過有遠見的個人行動與公民社會的活力所聚積而成。國家必須與許多機構團體及其他國家與國際組織共同協力,才能有效運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