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周行一:日本有否極泰來的軟實力嗎?

【聯合報╱周行一】

空前的日本東北關東大地震,伴隨空前的海嘯,造成了日本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東北沿岸災區滿目瘡痍,原來的村鎮已被垃圾完全掩蓋形同廢墟,強烈反差世人對日本市容整齊乾淨的印象,災區受創嚴重,根本非觸目驚心可以形容。

雪上加霜的日本人還要同時面對核電廠反應爐核心如果融化可能造成的大災難,在親人滅絕、財產消失,前途茫茫的情況下,全球看到的是核電五十勇士奮不顧身的堅守崗位、災民井然有序排隊領取救濟物資、燒搶擄掠的犯罪行為完全沒有發生,這就是日本傲人的「軟實力」,成就了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重建,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

但是這次震災不僅扭曲了地貌,更惡化了一道原本就難以跨越的經濟鴻溝,在地震發生以前,日本已經承受了「消失的廿年」,一九九○年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後,日本經濟即一蹶不振,表現在外的病徵是近於零的低利率,病因是資金雖然充沛,但是國內需求不足,因此必須仰賴外貿出超來維持經濟,造成日本海外資產不斷累積,日圓升值,通貨緊縮。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卻永遠要靠貿易出超來維持生計,是日本無法以傳統的軟實力可以解決的失衡,這問題不會隨災後重建完成即消失,日本人必須願意重塑軟實力,才有可能走出困境。

日本最需要的軟實力是容納外人的包容力,及歡迎競爭的氣度,日本社會同質性太高、外國人不易融入、國際化不夠。在日本,不通日文基本上寸步難行,連在餐廳點菜都有困難,在日本公司服務,不懂日文是無法生存的。日本克服英語能力不足的方法是迅速大量翻譯外文,但也惡化了日本人的國際化能力。

日本的大學外籍教授數目少,不足以帶進多元新思維,所以競爭力日益下降,世界名校皆是美歐學校的天下,而日本文部省由上而下,以金錢為餌,促使學校改善的策略,更扼殺了自發性的競爭誘因,曾經受人矚目的日本金融市場,現在充斥的是大而無當,競爭力不如歐美的金融機構。

缺乏包容力及歡迎競爭的軟實力減少了日本人接受外來刺激的機會,造成創新力不足,也因為國際化能力不夠,即使有創新,也無法產生影響世界的力量。現在的日本經濟仍是戰後成功模式的延伸,持續在商品應用上改良,強項仍舊是消費型商品如家電及汽車等,但是這些項目與新興國家的差距正迅速縮短中,例如韓國的三星、現代、台灣的宏碁、宏達電等跟新力、豐田等可以說已經平起平坐了。

而且過去廿年來已經發生、會主宰未來國家競爭力的創新,日本幾乎都沒有突出影響力。例如在應用資訊及網路科技創造新商業模式的創新方面乏善可陳,iTunes、Google、Amazon等公司對世界的衝擊,日本是望塵莫及的,而在與人類未來息息相關的環境、能源、生化科技等的創新,基本上也是歐美國家執牛耳。

傳統文化中的軟實力曾經給日本一段輝煌的歷史,但已不足以開啟另一盛世;文化的多元化及人民的國際化能力將決定一個國家的反省力及包容力,最終決定創新力,而這正是民主社會能否持續進步的關鍵。這次大地震所產生的重建問題遲早會過去,全球供應鏈的調整短期內一定會影響日本的競爭力,但真正決定未來命運的是日本能否改善軟實力,開始吸引外人到日本競爭,但這方面並不令人樂觀。看來日本要避免再失落廿年,還有一段艱困的旅途。

(作者為政大財務管理系所教授)

【2011/03/22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