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管理趨勢/彈性福利

【經濟日報╱潘俊琳】

除了薪資報酬,福利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籌碼,但經常發生企業給的福利,員工不領情甚或不知情,因此將福利最適化,在公司給得起的情況下,讓員工感覺被照顧的「彈性福利」,開始在歐美盛行起來。

美商韜睿惠悅精算與員工福利部門總經理林永青表示,福利是企業差異化自己和競爭對手的條件,尤其對員工就是公司資產的企業來說,福利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

畢竟薪水無法一直無限上綱,但如果能夠將福利彈性化,讓員工可以視自己的情況作選擇,也能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讓員工心存感激。

林永青表示,台灣的薪資結構不只是看表面的數字,背後還包括了勞、健保和退休金的提撥,因此只要薪水一被墊上去,其他的法定福利就得跟著墊高,對企業來說負擔不小。

但是其他福利可以機動調整,如果公司還在衝刺期,福利可以是長期的員工認股,或是績效獎金,而當公司來到一定規模後,則可以將假日、保險、退休金、津貼補助,予以彈性化安排。

林永青指出,假日、退休金、保險、津貼補助,在一般企業大多是固定的,彼此之間不一定有關連,但既然都是公司的成本,何不開放讓員工自己選擇。

例如,30幾歲的員工,他可能不想要高額的退休金提撥,但卻希望能有多一點的假期。而40歲以上的員工,可能更傾向選擇多一點的保險和退休金給付。

因此在每人固定的福利額度內,讓員工自選自組,福利滿意度會大幅提升,但公司的支付成本卻不會因此而提高。

當企業實施彈性福利時,林永青認為不論是假日、退休金、保險、津貼補助等福利,應該要設有「陽春基本款」,例如資深員工可能有20幾天的年假,在選擇彈性福利時,最基本的七天是不可以折抵任何福利,但其他的特休假期,則可以自由選擇換取更高額的保險或其他津貼補助。

實施彈性福利制度,能讓員工有實質的福利感,對企業而言,則是錢花得有效。

有太多企業花錢做福利,員工卻沒有任何福利感,林永青認為,這等於是把錢丟進水裡,因為讓員工知道並感激的福利,才是有效的投資成本,畢竟如果做不到最優的福利,那就要做到「最適」程度,在公司給得起的情況下,讓員工感覺受照顧。

【2011/04/2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