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名人履歷表/高端訓放大強項 脫穎而出

【經濟日報╱林婉翎】

「差異化」是品牌成功的關鍵因素,個人亦然。王品集團品牌總監高端訓認為,如果把個人當成一個品牌來經營,履歷表就像品牌企畫書一樣,首先要做的就是「自我定位」,找出自己和他人差異化的特點,於撰寫履歷表和面試時,再把特點極大化並進行焦點深耕,適時展現個人強項,自然能在眾多競爭者中令人眼睛一亮,脫穎而出。

建立口碑 小事更須做好

王品集團旗下共有王品牛排、西堤、陶板屋、原燒、聚和夏慕尼等十個餐飲品牌,各自富有差異化品牌定位和形象,成功擄獲不同消費特色族群的心。高端訓是王品集團品牌多元化的幕後重要推手,他經營別具特色個人職場品牌的歷程,也是同樣精彩。

把小事做好,是高端訓建立個人品牌差異化特色的要訣。台北大學企管系畢業後,透過學長介紹進入市場調查公司,擔任市場研究員。

由於認真負責,高端訓很快地在業界建立了好口碑,出社會第四年,受到奧美整合行銷集團延攬成為媒體經理。

這一待就是12年,期間他歷經媒體、市場研究、業務企劃三個職務,也為他開啟往後踏上品牌行銷路子的重要里程碑。

「把小事做好、就會有人把大事交給你!」高端訓進入奧美的第六年,轉任集團子公司運籌廣告(我是大衛廣告前身)的業務企劃總監。不過,快速升遷換到新工作領域,讓他吃盡苦頭。

進入運籌廣告前,高端訓在集團裡屬於幕僚角色,定期提出媒體研究報告,協助業務執行(AE)拓展業務。沒有任何基層AE工作經驗的他,一被派上戰場,就得負責帶領業務團隊,開疆闢土,想到麾下成員各個都比他資深很多,他的壓力著實不小。

足足兩年,他每天工作到半夜一、兩點,即使身心已相當疲累,為了把顧客提案做到最好,回到家後,小睡兩、三個小時,繼續埋頭苦幹,當客戶簡報初步完成,還搖醒熟睡中的妻子,協助他做提案的演練。

「當時,我告訴自己不能被打倒,一定要把事情做到最好,每天用會被開除的危機意識,提醒自己。」經過兩年瘋狂的高壓磨練,彷彿為他累積了十年功力。

受到過去老客戶的推薦,在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邀約下,他接下執行品牌換膚工程的任務,重新定義王品的品牌定位,不只是家高價位的牛排館,還是「款待心中最重要的人」的餐廳。

運籌策劃 歸功高壓磨練

他協同其他事業單位重新整裝門市氛圍和菜色;接著,舉辦「十朵玫瑰慶十周年」的行銷活動,把王品的全新風貌,介紹給消費大眾。

他表示,過去在廣告界高壓的訓練下,讓他學會一次接住客戶從不同方向丟出的球,快速反應顧客需求;進入王品,雖然同時扮演接球和丟球的人,針對顧客需求,調整品牌策略方向,運籌品牌事業發展,做起來相當得心應手,「即使是鉛球,也能丟、傳得很快。」

「小細節成就大品牌。」這樣的態度,也是他現在團隊應徵品牌行銷尖兵時,特別關注的地方。

高端訓發現,許多求職者寫履歷表時,著重單純的「職務」描述,卻看不出求職者曾經為工作投入的「貢獻」,就像一篇文章,只寫出大標題,卻少了實質內容。

他指出:「詳細說明個人差異化優勢的履歷表,才有機會從競爭中,脫穎而出。」他又舉例,像是應屆畢業生,曾擔任學系會長,即可在履歷表內,深入說明在學會中擔任的職務內容與貢獻,甚至進一步利用圖表,條理說明在每一個職務的實際表現。

主動求職 爭取出線機會

他也強調,面試是個「有問有答」的過程,職場新手應當個主動的求職者,平衡和雇主間的答問比例,知己知彼,才能爭取機會。

高端訓面試時,也必看求職者的自傳。他認為,履歷表格式普遍差異小,相較自傳是決勝負的關鍵,從自傳中可以看出求職者的邏輯思考、表達能力和處事態度。

高端訓喜歡用誠懇、自信、有活力的人。例如,在服務業工作,常需和人面對面相處,「熱情」是必要的人格特質。樂於幫朋友慶生的求職者,可在其中說明,自己如何為好友規劃難忘生日的過程。或是,在自傳中多描述家庭教育和人際互動,對個人價值觀和處事態度的影響,更能突顯服務業重視人際互動的特質。

人格特質也是求職者利用履歷表向雇主行銷個人品牌時,可以強調的部分。高端訓表示,正面思考、求知若渴、喜新不厭舊、敢於突破框架、永遠充滿朝氣和活力地接受變化並快速反應,是行銷人應有特質。

【2010/03/17 經濟日報】

快樂競爭力/請問,你現在幾點鐘?

【經濟日報╱盧希鵬】

美國四季分明,明顯感覺到春天已經來臨了。

有一天傍晚,走在校園的老鷹高地(Eagle Heights)宿舍步道上,看到地上的白雪漸漸融化,有感而發地對我還在讀小學的兒女說,大自然許多規則都有其相似性。像是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如果類比人生的話,你們是剛發芽的春天,而爸爸則在炙熱夏天的尾端,要進入涼爽與美麗的秋天。

他們似懂非懂,我繼續對他們說,如果20歲的人算早晨6點鐘旭日東昇,60歲的人則是開始休息的晚上6點鐘。以此推算,40歲將是日正當中的正午12點。你們的年齡算是還在睡覺,要睡得飽,將來6點鐘起來才有精神,爸爸的年齡是下午1、2點,來美國進修一年,算是睡午覺。後來算算,在我的量表中,一年大約類比1.5分鐘,應該只算來美國打個盹。一年的休息感覺很長,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卻只占短短的90秒。

後來算算,依照此邏輯,我大概可以把人生分作幾個時期:

一、蟄伏族(類比早上0點到6點):指1到20歲的人生。此時的人生還在睡覺(學習),多半是學生。有些人學生時代就需要外出賺錢,就像有人清晨就要上工。也有人為讀大學與研究所,睡到早上7、8點才起床。這時候的煩惱困難都不需當一回事,因為只是在睡覺,就算是噩夢一場吧,睡醒後就沒事了。

二、晨光族(早上6點到中午12點):指20到40歲的人生。此時人生進入就業市場,開始衝刺。即使到了30歲,也不過是類比早上9點多,依然充滿希望。

三、下午族(中午12點到下午6點):指40到60歲。此時人生到一階段,在為下班做準備了。記得我40歲生日後,余宗澤先生送了我一本《人生下半場》的書,告訴我現在人生走了一半,應該想想人生的意義吧!

四、晚上族(下午6點到晚上12點):指60到80歲的人生。到了晚上,有人休息,有人還在加班。上班族常常上班到晚上9點,所以70歲的人(類比晚上9點)還可以上班;有人晚上是玩樂時間,更有人下午5點就下班,不需等到60歲。

五、熬夜族(晚上12點到早上6點):指80到100歲的人。有些人一生想做的事太多,體力又好,80歲還在工作與玩耍,像是珍古德把工作當作生活興趣的一部分,也是一種快樂。

我有一個優秀的學生顓毅想做快樂相關的論文,也常問我畢業後的規畫。我跟他說,依照我的量表,你的年齡約是早上7點半,人生剛開始,正要準備上班,可做多方嘗試,到處都是機會。我的年紀是下午2點,希望能喝杯下午茶,想想上午還有什麼事沒做好。而王永慶先生是熬夜族,工作到90歲(類比凌晨5點)也很快樂,我很羨慕他。這就是人生。

後來想想,台灣四季如春,人生何必分什麼春夏秋冬,應該天天是春天,怪不得孩子們聽不太懂。

(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訪問學者)

【2010/03/17 經濟日報】

人兼道/最大的風險 就是不冒險

【經濟日報╱丁菱娟(世紀奧美公關董事長)】

長大以後知道做任何事都有風險,不做反而最沒有風險。於是發現很多組織中總有一群這樣的人,抱著「不做不錯,多做多錯」的心態,於是拖累組織效率,由於沒有人願意擔責任,這種組織只能靜態地老去,直到被市場淘汰為止。

人生若是沒有冒險,保守的好處是什麼事也不會發生,但一生可能就一成不變地過去了。我有位朋友說得好,他最怕的就是十年、20年後再看看自己時,發現還在原地踏步,想要做的事,20年過了還是沒做。這樣的人生令人捏把冷汗。

我到現在十分慶幸我年輕時決定拋下優渥的年薪與頭銜,決定創業。雖然過程艱苦挫折,當時也沒人看好,但是我現在到達的山丘,相遇的人和看到的風景卻十分豐富,相對起來真是值得。倘若我當時不敢冒險,現在可能還在為退休金打拚吧!

安逸足以使人軟弱。安逸的生活中最容易讓人喪失鬥志。

在一分世界調查報告中,發現有75%的人最後悔的事,就是年輕的時候沒有好好努力,以致於一事無成。

一個40歲的中年人被醫師告知患了絕症,最多再活三年,他為了使自己最後的生命更有意義,擬出「三年要做十件事」的計畫。其中包括寫一本書、學一門外語、搞一項發明、辨一個工廠、遊30座名山、看50個城市等等,而且立即付諸行動。

過了二年又八個月的時候,十項目標全都完成。當他再到醫院複診時,發現是醫師拿錯了病歷,自己根本未得絕症;這個誤診讓他因禍得福,也改變了他的人生,意外變成暢銷作家以及成功的實業家

冒險可能成功當然也可能失敗,但是不冒險就永遠沒有機會成功。

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冒險,不改變的人生在原地踏步,讓時間在指縫中溜走,然後年老時只好加入那75%後悔者的一群。

冒險不見得是創業或是做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有時它只是個存在已久的夢想,或是想做卻一直沒做的事情。只要踏出一步,啟動了一個動作,就會有連鎖效應,我們的人生就截然不同。試著踏出一步吧!

【2010/03/17 經濟日報】

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品牌管理/破除自創品牌三大迷思

【經濟日報╱吳嵩浩】

自創品牌近來蔚為風氣,但專家提醒,代工業者跨入自創品牌經常會有三大迷思,誤以為品牌等於利潤、品牌等於廣告、或品牌等於品質,必須破除此三大迷思,才可能轉型成功。

專家也強調,品牌業者的利潤及所創造的附加價值,不一定優於代工業者,如果不具一流產品研發、製造與行銷的品質條件,甚至沒有通路與服務能力,代工業者貿然推出自有品牌,將無非是種行銷自殺的行為。

品牌等於利潤?

只看見品牌業者表面價值與利潤,卻忽略成本風險。

「曾有OEM製造商告訴我,因為代工利潤不斷受到客戶殺價,再加上對手競爭,代工業已到前所未有的薄利境界,唯有建立品牌才是生存之路。但我反對這種說法,因為代工業只看見品牌業者表面價值與利潤,卻忽略建立品牌與投入成本的風險。」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毅偉商學院教授陳時奮,在外貿協會舉辦品牌學院專題演講中表示,建立品牌並非代工業唯一方向,只有具備足夠條件才能順利走向品牌之路。

陳時奮認為,代工業者跨入自創品牌前都有三大迷思,一是品牌等於利潤,二是品牌等於廣告,三是品牌等於品質。

他表示,許多國內業者在國際市場上發現許多台灣製產品,以代工成本數倍的價錢在市場零售,例如,一雙代工成本不到30美元的球鞋,因為掛上某知名品牌,就可以120美元的高價賣給消費者,於是代工業者認為,品牌就等於利潤。

事實上,品牌業者每雙球鞋必須扣掉40美元配銷成本,真正淨收入只有80美元,雖然比30美元代工成本高,顯示品牌業者多創造出50美元附加價值,但這並不等於利潤。

陳時奮指出,為了開發這50美元附加價值,品牌業者每年必須投入上億行銷成本,一旦遭遇市場不景氣或危機,最後可能造成虧損。

反之,代工業者每雙鞋還是有2美元穩定利潤,不必承受行銷投資風險,可見品牌並不等於利潤,代工也不代表虧損。

陳時奮指出,如果創立品牌等於超額利潤,所有廠商會轉向品牌經營,造成品牌過剩而導致市場售價壓縮,侵蝕掉原有的超額利潤,少數堅守代工業務的廠商反而變得奇貨可居,甚至進而提高代工價格,獲得正當或更高的投資報酬。

品牌等於廣告?

勝負關鍵應在生產、配銷、售後服務等,廣告能見度只占其一因素。

在品牌等於廣告的迷思方面,陳時奮認為,廣告只是品牌成功的眾多條件之一,只因為廣告能見度高而被誤認為是品牌成功唯一因素。他指出,行銷如果是場戰爭,決定品牌勝負的關鍵應該在於生產、配銷、售後服務等不為大眾所知的領域,不是能見度高的廣告戰。

他形容:「廣告只是品牌戰爭開打時的轟炸或空中支援,但真正能消滅敵人取得勝利,卻是一吋吋挺進的地面部隊。如果戰場上唯一被重視的只有空中轟炸,卻忽略在壕溝或巷弄裡的士兵,想打勝戰就是天方夜譚。」

陳時奮認為,真正成功的品牌業者都有一流品質,懂得經營通路與口碑,讓品牌聲譽如滾雪球般壯大,最後即使沒有大量廣告,品牌也會發展到不容忽視的成效。

品牌等於品質?

以投資品牌方式來掩飾品質與能力不足,最後反而會加速產品死亡。

他以美國市場為例,美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任何業者只要願意支付費用,數天內就能讓品牌在全美各大媒體曝光,即使如此,如果產品無法攻入全國性賣場通路,不管花多少廣告費也無濟於事。

最後一個迷思則是品牌等於品質。陳時奮舉例,學校老師要求學生考試時,考卷上不必填上自己的姓名,前一晚沒唸書的學生必定欣喜若狂,但熬夜K書的學生一定大呼冤枉;如果政府突然宣布所有產品都不得懸掛品牌,廠商也一定有類似感受。

簡單的虛構案例就可證明,品牌與品質不能劃上等號,不是掛上品牌就顯示產品品質好。

陳時奮說,品質不好的業者投入品牌經營是自不量力,因為試圖以投資品牌方式來掩飾品質與能力不足,最後反而會加速產品死亡,投入的巨額品牌成本就像行銷自殺一般;反之,如果有優良品質或專業技術做後盾,再擁有健全通路與合作夥伴支撐,即使是沒沒無聞的代工業者,終有名滿天下之時。

陳時奮強調,利潤微薄一定不能是代工轉品牌的動機,因為代工利潤下滑是競爭結果,業者投入品牌事業並不能避免競爭,只是競爭對象不同。

陳時奮笑著說:「如果代工沒利潤、品牌才有,何以鴻海集團能持續創造佳績?答案只在於競爭力的強度是否足夠罷了!」

【2010/03/11 經濟日報】

專案話題/優質領導 EQ要好

【經濟日報╱邱伯浩】

農曆過年前,筆者前往南美洲阿根廷工作及洽商,停留期間受到當地僑居的台灣企業家照顧及款待,該名企業家的網路資訊公司在阿根廷相當成功,頗具規模,企業家本人在台灣成長、美國留學、阿根廷創業,過程艱辛,但步步踏實,面對不同語言、文化、習慣的顧客及員工,卻能發揮領導長才,在異國環境中開創新出事業。

筆者有兩周時間與他貼身近距離接觸及訪談,發現他除了擁有了成功管理者的技術能力(能說英語、西班牙語、中文三種語言)、分析能力(美國資訊博士)及高智商(IQ)外,他的情緒商數(EQ)能力相當高,也就是他具有了領導EQ的五個要素:自我了解、自我規範、自我挑戰、惻隱之心、社交技巧。

高EQ讓他具有決斷力、思考力、挑戰力及與客戶、員工、家人之間建立特殊情感及關係。筆者分析如下:

自我了解:他能了解自我的優缺點、限制與缺陷。他常跟我說:「要走出自己看自己。」,意思是自我是看不到自己的,唯有透過朋友、客戶、員工及家人,來了解自己外在的優缺點,尤其是家人的批判力往往最強,但如果聽下去而且認真反省,你將會不被金錢及權位遮掩的虛假之聲欺騙,會清晰地了解自我能力與限制,用誠摯的心與他人交往,做出最理想與實際的各種決定與判斷。

自我規範:因為清楚了解自我的能力與缺陷之後,在對決策進行判斷之前,能充分思考,且更廣更清晰,甚至會延緩判斷時間,不會匆促決策,盲目判斷。他告訴筆者,因為在異國,資訊相對不對稱,許多決策常常在資訊不充分下訂定,因為「思考力」的增強,可以避免衝動下的決策,避免許多錯誤。

自我挑戰:他在異國工作,碰壁與挫折相當常見,若沒有高昂鬥志,老早就沉到太平洋去了。

為了成功,他設定自我里程碑,來激勵自我實現,譬如他12歲移民阿根廷、22歲到美國留學、26歲取得博士學位,餐廳洗碗盤的小弟是他出社會的第一分工作,然後他以每個五年當成事業的里程碑,來一步一步實現,不好高騖遠,目前剛過50歲,已經是資訊公司老闆。但是他認為隨時會失業,所以一直接受挑戰,成功是事業的結束,他認為他沒有成功,成功那天就是退休之日。

惻隱之心:就是同理心,他能發現客戶及員工的特質,然後用不一樣的方式分別對待,考慮員工的感受,不是齊頭性的領導管理。

他告訴筆者,這種領導,往往能激發員工潛能,讓他充分發揮,因為他也感受到你真誠的對待。

社交技巧:就是中國人說的「灑掃應對進退」,他在阿根廷,處理與他人關係時,不僅符合社會規範、禮儀並尊重客戶、員工,社交技巧不僅僅是友誼,是互相有共同目的的友誼,可以互相創造利益。

從成功企業家可以得知,自我管理能力是成功的不二法門,相對專案管理要成功,專案經理除具備專業技能之外,更需具有高EQ來相輔相成。

(作者是TPMA兩岸產業策略聯盟副主委,http://tw.myblog.yahoo.com/doctor1025)

【2010/03/12 經濟日報】

經濟書坊/開發創意11步

【經濟日報╱台北訊】

作者:傑拉德.辛德爾(Gerald Sindell)

出版社:馬可孛羅

此書認為,我們不缺靈感,而是缺乏發展靈感的工具!不成熟的「點子」只是垃圾,唯有徹底蘊育靈感,才能將不成熟的創意發展為卓越的商品,讓靈光乍現的點子展現影響力!

擔心自己的靈感只是存在於剎那?想徹底實踐靈光一現的idea嗎?不成熟的點子它永遠不會誕生在世界上!別害怕琢磨不成熟的想法!

無論你是要設計房子、寫學期報告或是替公司規劃一項完美的業務計畫,只要循序漸進、有計畫地經過11個步驟,像剝洋蔥一樣,找出「問題在哪裡」,就能落實想法,進而達到創新的成果!

這11個發展創意步驟,分別是

1、你知道「新差異」在哪裡嗎?

2、我是誰?

3、如果有人誤用呢?

4、確定想法能發揮作用。

5、與大師對話。

6、誰需要這個知識:應用至不同領域。

7、新規則還是舊原理?

8、創新可以被複製?

9、我在對誰說話?

10、往哪裡前進?

11、好創意能得到別人的採納嗎?

【2010/03/12 經濟日報】

領導風範/省錢老闆 成就大企業

【經濟日報╱吳嵩浩】

宜家家居公司(IKEA)的創辦人坎普拉(Ingvar Kamprad),即使身價已超過280億美元,但他依舊開他那16年的老爺車,搭飛機也選擇坐經濟艙,為的不是小氣、吝嗇,而是為了建立企業內部良好的典範。

像坎拉這樣節省的企業家,在台灣不難找,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勤勞樸實留給台塑集團內部永恆的經營指標,而這些企業家真正的精神不單單只是在節省,更重要的是做好領導者應盡的義務。

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石滋宜表示,企業要能永續經營,必須看領導者要建立什麼樣的企業文化,以及企業主或領導者對這樣的企業文化是否能言行一致。

以王永慶為例,石滋宜認為經營之神與坎普拉一樣有成本觀念,本身也保有簡樸習慣,因此能將資源用在企業最需要的地方,最後讓企業不斷壯大。

他指出,節省跟吝嗇差別在於該花錢時敢不敢花?沒必要開銷時有沒有節制。石滋宜表示,一位經營者的格調,可以從他如何賺錢與如何花錢來決定。同樣奉行勤儉精神的智冠集團董事長王俊博也認為,如果連企業主或專業經理人都無法掌握成本控制,企業經營就會有問題。

王俊博曾經因為與企業的合作夥伴吃飯時,為避免浪費,兩人共喝一瓶汽水,而被科技業者公認最省錢的集團董事長。事實上,他身價直逼百億元,但和坎普拉一樣,不開新車、住舊屋,辦公室沒有豪華奢侈擺設,身上也看不到任何精品名牌。王俊博認為,無論企業規模如何龐大,所能運用的資源也不可能沒有底限,企業要懂得控制成本並累積手上可用的資源,將錢花在刀口上。

企業內部要有這種體認,首先必須從在上位者的行為做起,這也是經營之神的哲學:「將節儉觀念善用於企業經營上,就能不斷降低成本,提高經營效率。」環顧世界上的超級巨富與企業家,他們都有同樣的節儉性格,而企業內部唯有推動這樣的風氣與性格,才能真正富起來。

【2010/03/12 經濟日報】

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2010百大網站/社群回溫,帶動台灣網路產業6大趨勢

‧數位時代 2010/03/08

2010年台灣百大網站名單揭曉!過去排名結構相對穩定的台灣網路產業,在過去一年起了大變化。最大的一匹黑馬Facebook,第一度入榜便險些拿下冠軍。 今年攪動台灣百大網站排行榜最大的力量,就是「社群」。而社群的快速崛起,更引爆了其他六大趨勢,改變台灣網路生態。
【撰文/羅之盈】

終於,「.COM」熱.透.了!且先不用翻Web 100榜單,閉上眼,過去這一年,網路怎樣改變了你?

在網路商店買年菜,第一次讓飯店主廚為全家辦一桌年夜飯;美國電視影集,是上中國網站看的;孩子的尿布,是和陌生人一起合購的;去到哪兒都一定先查地圖,買什麼都先研究開箱文;一面開會、一面噗浪罵老闆;年紀大了反而開始上網玩起遊戲。

但這所有的改變,都沒有這一個外國網站影響台灣這麼強烈。

Facebook,去年台灣最火紅的網站,它讓你遇見幾十年不見的小學同學,也讓你天天「下田」偷菜;企業與各級政府為了它制定各種管制措施,台北市教育局要三百多所中小學校園網路,全面封鎖它。Facebook所帶起的全民運動不但引起社會討論,更以天降神兵之姿,搶進《數位時代》二○一○台灣網站一百強,且初次進榜立刻奪下第二名!

目前擁有高達五百○六萬名台灣使用者的Facebook,每四個台灣人就有一個人使用,在去年七月只有七十萬人使用,八個月內成長了七倍,直直追上成立五年多、擁有六百五十萬會員的無名小站。ARO創市際監測到的到達率,從去年一月的四.二三%,一路飆升到十二月的六九.九五%。說Facebook改變了台灣人的生活,一點都不為過。

從《數位時代》連續四年評選的台灣網站百強榜來看,社群類網站歷年入榜數量並沒有太大起落,曾經大幅成長的部落格服務與主題型討論網站(如遊戲攻略討論、美妝保養討論),三、四年前搶下不少綜合討論區的風采,接著逐漸進入穩定高原期。當台灣社群圈輪動不多、似乎沒了新鮮事的此時,在台灣沒有公司、沒有一名員工的Facebbook竟然席捲全台,帶來如此大震撼。

走向一:Facebook帶起網頁遊戲

除了Facebook,去年上半年暴紅的Plurk(台灣網友暱稱噗浪),同樣以空降氣勢拿下第二十三名。兩者都是國外社群網站,中文化之後受到台灣網友歡迎。雖然發跡是因為兩個網站的服務迷人,但也同時代表「台灣並沒有足以滿足這類網路社交需求的網站」。

網路趨勢觀察家詹宏志曾表示,「在台灣我看到還有許多可以發展的空間,這個生意還沒開始,那個投資也還來得及。」對於台灣市場已經飽和的刻板印象,詹宏志並不認同,這個看法從Facebook、Plurk的風潮可得印證。

重要的是,Facebook風潮影響的不是只有網路社群行為,最顯著的是網頁遊戲風氣興起。

從Facebook的《開心農場》、《餐廳城市》到《義氣仔女》,遊戲基地不需要下載就能開始玩的網頁遊戲,吸引許多過去不曾玩網路遊戲的新族群。遊戲基地社長江文忠表示,「Facebook讓網友開始接觸網頁遊戲,但這類簡單的遊戲易上手,也相對不耐玩,因此網友也會開始試試其他獨立的網頁遊戲。」

這也就解釋了今年百強榜單中,網頁遊戲類型網站一窩蜂搶進的主要原因,也帶動網友們「上網找樂子」的流行風潮。線上娛樂相關網站今年單月平均使用時間皆達到二十五.四分鐘,較前一年成長了六二%。

走向二:社群引發搜尋引擎再進化

除了改變網友娛樂生活,社群網站同時也改變了搜尋引擎的再進化。過去網友找尋資料仰賴的搜尋引擎,最早只能顯示找到的網站,少數能搜尋到自家網站中網友提供的內容,如雅虎奇摩知識+。因此以「找到最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資訊」為宗旨的搜尋引擎,也開始研究如何從資訊量豐富的社群網站,找出有用的內容。

舉凡搜尋龍頭Google、微軟去年推出的Bing搜尋引擎,都積極加入搜尋社群網站內容的技術。

搜尋引擎注入社群血液,與其長相有部分相似的入口網站,也必定跟著改變。除了搜尋列同樣需要考量社群內容整理技術之外,在內容上則有增加相關資訊的需求。台灣最大的入口網站雅虎奇摩表示,今年將推出新首頁,希望不僅能整合站內社群、新聞等內容,更希望「網友在首頁就能取得第三方網站的內容,包括熱門社交網站的更新與各式有趣的網路應用。」

走向三:電子商務向社群提領人潮

跳脫帶來產業質化改變的影響,電子商務網站則是紛紛向社群平台靠攏,諸如博客來網路書店、momo富邦購物網、金石堂網路書店等,都有經營站外社群。其中,台灣樂天市場在策略上更為深入,去年在商品頁面新增推薦到社群平台的按鈕,方便網友自發性散播。台灣樂天市場總經理江尻裕一說:「廣告商品你不一定會看,但朋友推薦的東西你多少會看看,這個功能已經為樂天帶來不錯的新流量。」

除了三個社群帶動的影響方向之外,在本次榜單中有一個特殊族群也有不錯表現,那就是中國網站。這樣的趨勢和兩岸去年度往來熱絡有關,其中以搜尋引擎,以及帶有社群身影的線上娛樂為大宗。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網友有越來越常使用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的情形,特別是中國最大的購物網站「淘寶網」,今年度已經在Alexa台灣區排名百名左右徘徊,可望會是明年榜單的一匹黑馬。

從Facebook崛起,以及其帶動的三個方向與趨勢,別再說網路圈沒有新鮮事了!進入網路產業十年的PChhome Online行銷總監曾薰儀說,如同五年前的即時通訊、三年前的部落格,乃至於去年的社群網站,「網路服務很像一種流行趨勢。」今年度發燒的是社群網站,明年也許會是其他意想不到的服務。

企業網站向前衝/4大產業領軍,50強出列

‧數位時代 2010/03/08

由於實體企業發展較久、資源較多,一旦跨足專注經營網站,不但有助於提升本業發展,更有機會開創出新的商機,其中銀行、媒體、電信及零售業是本次評選的大贏家。
【撰文/羅之盈】

英特爾前執行長葛洛夫(Andy Grove)一九九九年預言:「五年後不會再有所謂的公司,因為所有的公司都是網路公司。」這句話在九成是中小企業的台灣,雖然沒有完全應驗,但隨著上網行為日漸普及,企業不但對經營網站事業越來越重視,就使用端觀察,企業網站的表現也開始走上正向的循環。

去年一月《數位時代》首度進行企業網站五十強排名時,第五十名的《天下》雜誌,位於ARO創市際排行榜的第兩百五十八名,而今年度第五十名的家樂福則位於一百七十四名,可見企業網站在網路環境中,整體向前躍進。

原生網路的網站專注於流量經營,以及將流量轉為實體營收;由實體企業經營的網站,由於實體企業發展較久、資源較多,而且使命多半是「輔助本業」,因此呈現出與原生網站不同的氣質與風格。

行銷!比完整性

以進榜網站類別來說,六成是「官方網站」,主要目的是自家商品或服務的公告,部分網站設有討論區;其次是在線上零售的「電子商務」類型,這兩類網站鎖定的客群,是已經購買或潛在購買商品的消費者。

而傳統媒體開設網站,主要提供原本媒體上的圖、文內容,此類歸為「新聞」類,有八家入榜;另外以查詢或網友自行上載內容為主的網站,則屬於「生活資訊與服務」類,此兩類網站服務對象則為全體網友。

另一方面,從進榜網站的產業類別觀察,四大產業囊括五十個名額,分別是銀行、媒體、電信、零售業,特別是它們也代表了四種網站宗旨。銀行業的網路化初衷是「節省成本」,中國信託估計,虛擬通路的交易成本是實體分行的二十分之一,再加上網路便利性,也適合做客戶服務,基金下單有四五%是在網路完成。

媒體因為傳統媒介影響力逐漸受到網路分食,因此進入網路延續媒體魅力。電信業因產品與網路高度相關,所以設立網站有利於行銷推廣。至於零售業則是視網路為新興銷售通路,亟欲搶攻台灣三千億元的電子商務大餅。

企業網站比起原生網站,雖然既有資源比較多,但挑戰正是如何將資源虛實整合。早在二○○○年就開始進行整合的聯合新聞網,懂得如何將過去稱為「只有一天壽命」的新聞內容,集結成完整資料庫再販賣,其中聯合資料庫一年就能貢獻六千萬元營收。而壹蘋果網絡則在去年推出原生網路的內容「動新聞」,將單月平均使用時間從前年同期的十一分鐘,成長到三十八分鐘,利用影音特性將網友黏度一舉攀升。

突圍!比整合力

本次「躍升王」momo富邦購物網,就是在資源整合上得到成長助力。momo富邦媒體科技目前擁有五種虛實通路,不僅會員整合,全通路商品都可在購物網找到。「網路提供我們新商品試水溫的機會,」網路部代部長洪偉釗近一步舉例,去年度曾推出新企劃的五天港澳旅遊行程,網路試賣成功,讓他們有信心到電視購物台上也能賣出不錯成績,因此與上游廠商談定更優惠的價格。

實體零售業經營線上零售業不算意外,但同為銷售類型的房仲產業則不經營銷售網站,主要是房仲客群將網路視為買賣房屋時資料搜集的地方,因此業者走向以「查詢」為核心的類型。今年度首度進榜的永慶房屋,推出居家設計的新服務House Fun,讓流量跳躍性成長,網路服務部協理高翠屏表示,「House Fun讓永慶服務的族群變廣了。」也讓企業形象與知名度大增。

根據資策會FIND在○六年調查統計指出,台灣三七.九%的公司有建置企業網站,仍有超過六成非「網路公司」。但在近三年台灣經常上網的人口已突破千萬,以及架設網站工具越來越多元的情況下,投入架設網站的企業數量勢必增加。此外,如何從單純的資訊及商品展現的「陳列架」,走向與消費者及客戶更緊密互動的平台,都將會是台灣網路下一個值得觀察的焦點。

輕度互動,重塑人際生活圈

‧數位時代 2010/03/08

社群服務,再度證明了自己在台灣網站中的新優勢地位。這個最競爭、最變動的市場,2009年有Facebook、Plurk出線,而人人都在注意下一步,它還能怎樣讓人驚喜?
【撰文/何宛芳】

自二○○七年,《數位時代》第一次製作台灣百大熱門網站專題開始,社群網站就在百大網站榜單裡,扮演著重要角色,除了入榜數量常遙遙領先外,就連諸如購併、競爭等產業動態,社群也總是比其他類型網站,多了更多的火藥味與戲劇性。今年又再次印證了這樣的歷史情節。

今年的榜單裡,社群網站共有二十五家入榜,占整體名單四分之一。此外,更出現了兩家來勢洶洶的新面孔,不用多說,任何人都可知道這裡指的是,以諸如《開心農場》等網路輕遊戲,讓全台網友淪陷的全球最大社群網站Facebook,與台灣網友的微網誌新歡Plurk。一進榜,它們就以空降之姿,分別奪得百大網站的第二名與二十三名,實力不容小覷。

實體人際網絡虛擬化

面對新競爭者的出現,台灣社群網站隱然掀起了使用行為的變化。痞客邦營運長曾皇霖觀察,包括微網誌及網路遊戲的火紅,都顯示了台灣網友開始偏好隨時進入、離開都不會有壓力的「輕度互動」網路社群服務。

多元的社群服務出現,也開始切分網友的網路使用時間,現在也唯有輕服務,才能剛好填入網友已稍嫌擁擠的網站瀏覽名單中。「網友沒放棄任何一個服務,只是花費在個別的時間都變少了,」曾皇霖認為這種淺嘗即止的使用行為,不但已讓網友對單一網站忠誠度下降,也讓使用者行為的變化步調加快,兩者都同樣考驗網站經營者的智慧。

雅虎奇摩無名小站亞洲區產品規劃管理部(社群服務)資深總監簡志宇,也同樣看到了Facebook對台灣網友使用行為的影響。他指出,過去台灣大多數人在社群網站上的分享都是完全公開,也少有針對使用者特定朋友進行分享的社群服務,但從去年開始,這種「親疏有別」的社群分享需求,已經開始隨著 Facebook的普及,開始在台灣生根。

從社群建構模式來看,Facebook與一般社群網站最大的差別,在於它試圖將人們實際生活所處的社群關係線上化,而不像台灣一般的社群網站,是重新在網路上創造新的人際生活圈。

因此,Facebook社群服務的最大特色,就是其延伸實際生活中「親疏有別」的交友習性,所創造出的「多層級權限控管」模式,讓使用者可依照喜好,控制分享訊息的範圍。而這樣的模式,也已隨著Facebook的普及,逐漸成為新潮流。簡志宇預期,這也將是台灣社群服務未來發展十分重要的新方向。

「我很敬佩Facebook,它教了我們很多新方法、打破了許多使用網路的習慣,」Plurk共同創辦人雲惟彬(Alvin Woon)對Facebook在社群網路發展上的引領地位,也深有所感。其開全球先例,將平台開放給第三方開發商進行應用程式開發,就是一個極佳的例子。

透過第三方開發商的應用程式,Facebook有了更多與使用者接觸的節點,也讓網站有了跳躍性發展的機會,「若不是《開心農場》這樣的應用程式,台灣也不會有人知道Facebook,」雲惟彬說。

手機服務決戰點

開放平台讓Facebook找到以「遊戲」,開始與台灣市場發生連結的關鍵切入點。放眼二○一○年,台灣的社群網站經營者們也開始要積極尋求,與網友接觸的另一個全新接觸點,而所有人共同的方向,都是由智慧型手機帶起的「手機上網」風潮。

簡志宇、曾皇霖與雲惟彬三人不約而同都十分看好手機,做為社群網站新平台的潛力,認為手機所能夠帶來的即時性,將大幅提高社群網站服務與使用者日常生活的連動性。雲惟彬就以自家網站為例指出,「目前光是HTC Hero一款手機,每天就有一至二萬人登入服務。」成長後勢看好。

曾皇霖則更進一步表示,今年將是各社群網站切入手機平台的關鍵時刻:「今年大家都得要拿到手機平台的門票。」未來只要智慧型手機價格及上網費率逐漸大眾化,來到二十∼三十歲這群社群網站大宗用戶所能負擔的價格帶,社群網站手機服務的決戰點也將到來。